据《史记》记载,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掌副丞相”,监察百官。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这说明
| A.御史的选任体现了皇权至上 | B.监察系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
| C.其目的在于树立御史的权威 | D.御史掌握的监察权逐步扩大 |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
|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
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当时的背景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
③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 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
|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A.《史记》的记载 | B.民间的传说 | C.史家的学术观点 | D.秦简的记载 |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
|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