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苏轼提出:“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然以今之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特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明代冯梦龙曾提出:“不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求出市。此即终岁遑遑,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不肖者遂至于生攘夺之患矣。”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曾提出“大地百物之产,可以供生人利乐之用者,其界未有报,其力皆藏于地,待人然后发之。”因此“尽地力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薛福成认为西方国家“善寻天地,天涯海角,无阻不通,无荒不垦。彼以此治民,虽人满,何尝不富也”。因此,他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许其招纳华工”。孙中山则提出,一方面,“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地区,都是“土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1918年出版的陈长蘅的《中国人口论》,认为“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
——李永芳《中国近代人口管理思想述论》等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共同的人口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以后人口问题突显的社会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的人口管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工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胡成国《全球化中的美国对外经济战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3分)
(2)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三的视角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中国政府为什么要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4分)
材料一 1992年2月上旬,欧共体12国在马斯特里赫特市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材料二 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形成了拥有6亿人口,年平均总产值约6万亿美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材料三 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地区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标志着这个地区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说明了什么?(6分)
(2)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对亚太经济有何影响?(4分)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材料三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8%,低于1980~1985年的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3分)
(2)从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5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2分)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 2010年6月,德国柏林和斯图加特多达3万名示威者响应在野党、工会和社会组织的号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撤回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计划。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根据材料一,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计划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背景。(2分)
(3)根据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如何认识。(4分)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名利场》杂志的漫画(下图)
材料二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选自《美国总统咨文汇编》(英文版)
材料三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家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了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贵金属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需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造成“山姆大叔”如此窘境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这一因素的实质。(2分)
(2)有人认为,材料二中的经济思想在现实中遭遇困境,出现了“异化”。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从金融措施的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取得成效?(3分)
(4)综上所述,罗斯福新政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