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成   员
占全国人 口
占国民
收 入
年 代
穷 人
数 目
年 代
工人工
资下降
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等
2%
36.5%
1855年
85(万)
1857年
15—20%
1856年
87(万)
普   通
群   众
80%上
40%
1863年
109(万)
1866—1867年
10—20%
1866年
130(万)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四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五  “新加坡经验”的缔造者李光耀曾留学英国,所谓“新加坡经验”的源头在英国。李光耀从英国学到了三样东西。他对这些西方经验做了东方式的改造。第一,法治精神。李光耀在英国学习法律,接受了西方的法治思想。他的严刑峻法的社会管理模式使新加坡长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廉洁。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涣散和“失败”相比,新加坡是相当安定和安逸的。当然,这种模式中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因素,大至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小至颇具特色的新加坡鞭刑。第二,费边主义。费边主义弃革命而取渐进式变革道路,英国是一个300多年没有发生革命的国冢。李光耀赞同平和的改良,曾经对新加坡主张“革命”的“左派”采取了严厉的压制政策。第三,社会主义理想。李光耀信仰“老式的社会主义”,即给予公民平等的机会来显示他们的才能和为自己获得财富。为实现这个目标,李光耀在新加坡推行强政府施政模式和集体主义的“亚洲价值观”。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新加坡展现的是一种“非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
——《新京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各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3)结合材料二、四,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
(4)根据材料五并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加坡经验”值得肯定的施政措施的看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评价孙中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民主化是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结合在一起的,西方的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过程基本贯穿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要得,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二……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益上面才显示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不得有其他差别。第十七条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
材料三 100年前,一位美国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黑人依然没有自由这一可悲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惨地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枷锁。……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能够站立起来,实现她信条的真谛:“我们把这些看作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一切人生来是平等的。”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的讲话
(1)材料一的《独立宣言》对北美独立战争产生什么影响?
(2)从材料二出发推断《人权宣言》批判的对象。
(3)从材料三集中反映了二战后哪一社会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资产阶级民主建设的看法。

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不同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7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
材料三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并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请概括该立场内容。
并分析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 “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主题。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20世纪的世界成为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国家之间、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具有了世界性,从而出现了世界性战争。与此同时,人类的和平愿望和维护和平的力量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现今世界还不太平,消弭战争并不容易,维护和平任重道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影《魂断蓝桥》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芭蕾舞女演员玛亚在滑铁卢桥邂逅了高级军官罗伊,由于战争的原因,就在婚礼即将举行的前一天晚上,罗伊接到命令,部队当晚开拔。一天玛亚无意中看到了罗伊的名字在阵亡名单中,玛亚悲伤欲绝,为了维持生计,玛亚和她的好友都沦为街头应招女郎。罗伊并没有死,他回来了,玛亚的遭遇使她无法面对与罗伊的婚姻及罗伊家族的显赫地位。她来到滑铁卢桥,毫无畏惧地向一辆辆飞驰的军车走去……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业。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攻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和平万岁”,纷纷扔下武器四散回家。许多人被“擅离职守”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了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二电影和小说表现出的共同主题思想。
材料三 20世纪50——60年代部分歌曲

人物
作品
约翰•列依
《给和平一个机会》《想象》
鲍勃•迪伦
《随风而逝》《战争的主人》《大雨将至》《敲开天堂的大门》
菲尔•奥克斯
《战争结束了》
约翰•丹佛
《我们制造武器干什么》

材料四……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终于于1952年12月12日在维也纳胜利召开了。到会国家85个,代表1880名。这里面正式代表1627名,列席代表102名,来宾105名,国际组织代表46名。代表性是非常广泛的,……这一盛大的会议,真可以说是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派别的人类大集会。
……讨论了三个中心问题:(一)关于民族独立与国际安全:(二)关于停止现行战争,首先是朝鲜战争;(三)关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摘自《关于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经过和成就的报告》
请回答:(2)根据材料三四,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在内容上、范围上和组织上各有哪些特点。(9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人民争取和平、反对战争的步伐一直在继续。
对于战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评说。阅读下列言论:
材料五还要抬头张望多少次,人们才能看到蓝天?当权者还要再长几只耳朵,才能听到人民的哭声?还要有多少人死去,我们才会真正醒悟过来?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歌曲《随风而逝》
材料六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战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或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为的只是维护各自利益……
——马腾梅
材料七十分厌恶战争,觉得战争十分残酷无情,给许多无辜的人带来沉重的灾难,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和平。——贾珍妮
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伤痛,它使多数人都陷入流离失所的困境,它的结局……无疑是人们自制的最大灾难。——季兰玉
请回答:(3)材料六指出:“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请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这些基本矛盾的发展所产生的哪一影响印证了“战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或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为的只是维护各自的利益” ?
(4)材料七 贾珍妮、季兰玉主要从哪一角度对战争进行了评述。除此外一战还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的内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习化了。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十年的国际关系。
——《全球通史》
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中列宁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其对苏俄的重大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列宁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摘自《经济参考报》2008年12月30日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摘自“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 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摘自“新华网”
材料四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任内预算赤字最高的总统。分析师预测,2 009年美国财政赤字可能增加两倍,至1万亿美元。
——摘自“新浪网”
请同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付“历史悲剧”,并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美两国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金融危机说明了什么?
(4)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竞选中的奥巴马以及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