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 “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主题。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20世纪的世界成为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国家之间、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具有了世界性,从而出现了世界性战争。与此同时,人类的和平愿望和维护和平的力量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现今世界还不太平,消弭战争并不容易,维护和平任重道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影《魂断蓝桥》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芭蕾舞女演员玛亚在滑铁卢桥邂逅了高级军官罗伊,由于战争的原因,就在婚礼即将举行的前一天晚上,罗伊接到命令,部队当晚开拔。一天玛亚无意中看到了罗伊的名字在阵亡名单中,玛亚悲伤欲绝,为了维持生计,玛亚和她的好友都沦为街头应招女郎。罗伊并没有死,他回来了,玛亚的遭遇使她无法面对与罗伊的婚姻及罗伊家族的显赫地位。她来到滑铁卢桥,毫无畏惧地向一辆辆飞驰的军车走去……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业。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攻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和平万岁”,纷纷扔下武器四散回家。许多人被“擅离职守”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了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二电影和小说表现出的共同主题思想。
材料三 20世纪50——60年代部分歌曲
人物 |
作品 |
约翰•列依 |
《给和平一个机会》《想象》 |
鲍勃•迪伦 |
《随风而逝》《战争的主人》《大雨将至》《敲开天堂的大门》 |
菲尔•奥克斯 |
《战争结束了》 |
约翰•丹佛 |
《我们制造武器干什么》 |
材料四 ……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终于于1952年12月12日在维也纳胜利召开了。到会国家85个,代表1880名。这里面正式代表1627名,列席代表102名,来宾105名,国际组织代表46名。代表性是非常广泛的,……这一盛大的会议,真可以说是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派别的人类大集会。
……讨论了三个中心问题:(一)关于民族独立与国际安全:(二)关于停止现行战争,首先是朝鲜战争;(三)关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摘自《关于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经过和成就的报告》
请回答:(2)根据材料三四,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在内容上、范围上和组织上各有哪些特点。(9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人民争取和平、反对战争的步伐一直在继续。
对于战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评说。阅读下列言论:
材料五 还要抬头张望多少次,人们才能看到蓝天?当权者还要再长几只耳朵,才能听到人民的哭声?还要有多少人死去,我们才会真正醒悟过来?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 ——歌曲《随风而逝》
材料六 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战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或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为的只是维护各自利益……
——马腾梅
材料七 十分厌恶战争,觉得战争十分残酷无情,给许多无辜的人带来沉重的灾难,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和平。 ——贾珍妮
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伤痛,它使多数人都陷入流离失所的困境,它的结局……无疑是人们自制的最大灾难。 ——季兰玉
请回答:(3)材料六指出:“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请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这些基本矛盾的发展所产生的哪一影响印证了“战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或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为的只是维护各自的利益” ?
(4)材料七 贾珍妮、季兰玉主要从哪一角度对战争进行了评述。除此外一战还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还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康熙十七年( 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顺治十六年探花,时任掌院学士和礼部侍郎)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暇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暇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分析评价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
材料自1976年毛泽东去世以来,在毛泽东的每一个“逢十”整数诞辰,都会举行高规格座谈会或纪念大会,时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也会在会议上发表讲话。从1983年以来,领导人的每次讲话各有侧重。
1983年,胡耀邦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的座谈会上讲话,提出“继续推行他晚年错误的一套”、“担心公开揭露他的错误会造成信任危机”、“把毛泽东的伟大贡献因晚年失误而一笔勾销”三方面的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从1993年开始,每个整数年份的毛泽东诞辰纪念大会,领导人讲话都会重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的评价: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每一代领导人都会在原有评价的基础上加上新的表述。1993年,江泽民在前述表述的后面加上了“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2003年,胡锦涛在江泽民讲话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2013年习近平的讲话,叉新增了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的新表述。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性贡献。
(2)结合材料,谈谈评价毛泽东的基本原则。
材料当然,这三驾马车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法院的所作所为已不像是一个司法机关,却像一个政策机关了……当国会在谋求稳定的全国农业,改善劳工条件,保障企业抵制不公平的竞争,保护我们的国家资源;并以其他种种方法来满足我们明显的全国性需要时,法院的多数人却擅权对国会通过的这些法案的睿智妄下断语……任何联邦法院的法官或最高法院的法官,年届七十,而不利用退休的机会享受养老金,当时在任的总统,应按宪法要求征得参议院的同意,任命一名新的法官……
——罗斯福总统1937年2月呼吁改革最高法院的演说,引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与最高法院斗争的背景和实质。
(2)从罗斯福的改革要求,谈谈你对美国中央权力部门斗争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常樊然并屿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二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下:
(一)对于学说……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怠难成立。
——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君》
材料三蔡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一时人才云集,面目一新。像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都来到北大教书。李大钊、陈独秀和他们一起,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与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斗争,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顾颉刚《蔡元培先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述蔡元培的办学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办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2005年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
材料二“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以上两种不同义利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