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 “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主题。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20世纪的世界成为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国家之间、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具有了世界性,从而出现了世界性战争。与此同时,人类的和平愿望和维护和平的力量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现今世界还不太平,消弭战争并不容易,维护和平任重道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影《魂断蓝桥》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芭蕾舞女演员玛亚在滑铁卢桥邂逅了高级军官罗伊,由于战争的原因,就在婚礼即将举行的前一天晚上,罗伊接到命令,部队当晚开拔。一天玛亚无意中看到了罗伊的名字在阵亡名单中,玛亚悲伤欲绝,为了维持生计,玛亚和她的好友都沦为街头应招女郎。罗伊并没有死,他回来了,玛亚的遭遇使她无法面对与罗伊的婚姻及罗伊家族的显赫地位。她来到滑铁卢桥,毫无畏惧地向一辆辆飞驰的军车走去……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业。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攻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和平万岁”,纷纷扔下武器四散回家。许多人被“擅离职守”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了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二电影和小说表现出的共同主题思想。
材料三 20世纪50——60年代部分歌曲
人物 |
作品 |
约翰•列依 |
《给和平一个机会》《想象》 |
鲍勃•迪伦 |
《随风而逝》《战争的主人》《大雨将至》《敲开天堂的大门》 |
菲尔•奥克斯 |
《战争结束了》 |
约翰•丹佛 |
《我们制造武器干什么》 |
材料四 ……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终于于1952年12月12日在维也纳胜利召开了。到会国家85个,代表1880名。这里面正式代表1627名,列席代表102名,来宾105名,国际组织代表46名。代表性是非常广泛的,……这一盛大的会议,真可以说是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派别的人类大集会。
……讨论了三个中心问题:(一)关于民族独立与国际安全:(二)关于停止现行战争,首先是朝鲜战争;(三)关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摘自《关于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经过和成就的报告》
请回答:(2)根据材料三四,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在内容上、范围上和组织上各有哪些特点。(9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人民争取和平、反对战争的步伐一直在继续。
对于战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评说。阅读下列言论:
材料五 还要抬头张望多少次,人们才能看到蓝天?当权者还要再长几只耳朵,才能听到人民的哭声?还要有多少人死去,我们才会真正醒悟过来?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 ——歌曲《随风而逝》
材料六 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战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或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为的只是维护各自利益……
——马腾梅
材料七 十分厌恶战争,觉得战争十分残酷无情,给许多无辜的人带来沉重的灾难,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和平。 ——贾珍妮
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伤痛,它使多数人都陷入流离失所的困境,它的结局……无疑是人们自制的最大灾难。 ——季兰玉
请回答:(3)材料六指出:“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请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这些基本矛盾的发展所产生的哪一影响印证了“战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或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为的只是维护各自的利益” ?
(4)材料七 贾珍妮、季兰玉主要从哪一角度对战争进行了评述。除此外一战还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工业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三:建国初期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变化统计图
材料四:(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许多重要的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材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得到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极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简述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四分析这种变化的必要性。
(4)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要加快实现工业化应走什么样的道路?
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材料一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家史》中出现的部分人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大行其道。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卫国、立功、援朝、跃进、卫东、向阳、继红、文革、卫星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21世纪,中国第二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有的孩子随母姓,四、五个字的名字也出现了。
材料四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
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和思潮的影响?
(2)据材料三,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人的起名分别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据材料四,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4)临沂某中学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某文献时发现一则史料: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为什么田登将“点灯”改为“放火”?这种做法或历史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征兵制是日本建立近代常备军的一项重大改革,……太政官的"征兵告谕"说"佩双刀,称武士,抗颜坐食,甚或杀人而官亦不问其罪"的封建兵制已经结束。征兵是为了让四民有自由之权",士非从前之士,民亦非从前之民,均为皇国一般之子民,报国之道本应无别"。
一一《大国崛起·日本》
材料二解除武装与废弃军备,乃军事占领之初步任务,应迅速而决然地予以完成,同时必须竭力设法使日本人民认清军阀及其合作者如何欺骗并诱使彼等误入征服世界歧途所演之惨剧。 一一《远东委员会对投降后日本之基本政策的决议》
材料三在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后,中曾根内阁也承诺,确保海上交通线在1000 海里海上通道为美国舰队护航,突破了不参加集体防御的原则;并且准许向美国转让武器技术,更突破了武器出口三原则。到80年代后期,日本的海陆空三军的军事实力已经可以和英、法、西德等国平起平坐。日本在快速走向军事大国。
一一《大国崛起·日本》
(1)材料一中近代日本建立的这支常备军队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征兵制实施中是如何解除佩刀武士的特权的?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对投降后日本之基本政策的决议是否得到了落实?
(3)联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在附纪时代能够快速走向军事化的因素有那些?
(4)试综合一百多年来日本军事的发展情况写一句总结词。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人们详细记录了酒泉、龟兹等地石油的 利用情况,用石油照明、治病、润滑甚至打仗时用于火攻。蜀汉时临邛的天然气井、六十余丈"。魏晋时中原地区也发现了天然气。
材料二1935年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发动进攻,英法控制的国联迫于世界舆论,承认意大利为侵略国,宣布对它实施经济制裁,但是,却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材料三由于石油和煤等主要资源属于非可再生性能源,在目前世界石油储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在北极,由于北极海底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其他资源,北冰洋沿岸国家对北极主权的争夺由来已久。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北极探险队的"插旗"行动再次激化了相关国家在北极问题上的矛盾。不到一个星期,美国、加拿大和丹麦纷纷"出招",为本国在北极的利益寻找新的依据。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在石油开发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这些成就取得的因素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英法没有把石油列为禁运物资体现了什么外交政策?其实质是什么?
(3)现今世界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为争夺能源,矛盾冲突不断,局部战争时有发生,请你列举一例。你 认为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国际形势?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开的全面的内战会不会爆发?这决定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国内的因素主要是我们的力量和态度。会不会因为国际国内的大趋势和人心所向,经过我们的奋斗,把内战限制在局部的范围, 或者使全面内战拖延时间爆发?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材料二"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一一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材料三"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 ,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一一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归纳材料一中毛泽东对内战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的具体内涵。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内在的联系?材料二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相比,共产党在国共关系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显著变化,变化的主要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