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 “有人担忧,说现在我们国家民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这些建议让我深思,说明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式阅读”日益盛行。这种阅读具有方便快捷、生动、轻松等特点,但往往浮光掠影,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云烟。每个人对待阅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人把阅读作为一种享受;有人用阅读来消磨时光;有人把阅读做为考试和工作的手段。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
(1)结合上述材料,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全民阅读。
(2)根据材料二,“快餐式阅读”观念的形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归根到底由什么决定?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关知识,说明人们对于全民阅读的态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强国梦”“富国梦”。
(1)有人认为:“强国富民目标应通过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来实现。”请你应用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2)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好二者关系有何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材料一: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合肥市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依托本土历史文化积淀,融入时代特色,提炼出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城市精神,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十大文化振兴工程”,彰显城市人文特色,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等载体,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体性文化活动。市民置身于这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了解到了本地的名胜古迹,体味到既古老又现代的文明,感受到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提高了市民的素质,进而激发了广大市民热爱城市、建设家乡的热情。
(1)联系材料,分析合肥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做法是怎么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材料二:合肥市市委市政府强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任务繁重。各相关责任主体要自觉服从服务大局,加强协同配合,“一把手”要拿出更多精力,加强工作部署,切实解决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真正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实际成效、惠及市民百姓。各区要以街道为单位按照层级责任逐一排查问题,列出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序,落实整改措施,强化责任主体。
(2)请从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角度,说明合肥市怎样才能真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
材料一: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很多人误认为城镇化就是盖洋房、建工厂,致使城市建设的文化价值被大大忽略;城市建筑缺乏文化传承与积淀,形成“千城一面”的局面;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居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已经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材料二:“人的城镇化”是当今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整个进程强调“以人为本”。随着一座座现代化小区拔地而起,人们的居家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身边的生活既充满幸福和快乐,也伴随着烦恼和忧愁。当我们遇到了下列事情时,又当何去何从?
设定主体 |
具体情境 |
假如我是普通公民 |
小王在城区的旧家,因涉及道路扩建,但在未有任何告知的情况下,被政府执法大队强行拆除 |
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
本小区由于交通配套设施不合理,居民饱受出行之难,有人向人大代表反映 |
假如我是居委会主任 |
小区养狗日增,引发养狗人和不养狗人之间的矛盾,存在较大的治安隐患 |
假如我是户籍民警 |
新生儿父母到派出所登记户口未带齐相应证明 |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以及“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发挥文化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羊年春节,记录片《穹顶之下》在网络迅速传播。该片运用了信息可视化等很多新媒体的呈现手段,展现形式也更加新颖.它以大量的数据向我们讲述了雾霾的来源及危害,揭秘了我国煤炭、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传达了普通民众的诉求,有利于唤醒公民的环保意识。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也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国家、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世界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材料二:崇尚绿色消费,构建环保格局对于公众来说,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既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个“政府负责、企业守法、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的目标。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穹顶之下》能够迅速传播的原因。
(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阐述应怎样共同守护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