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朱成玉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⑪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⑫ 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⑬ 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母亲哭了一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你嚎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嚎出事儿了。”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⑭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面,蓄着父亲满满60多年的沧桑。
⑮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葬送于莱茵河中。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疼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⑯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滴眼泪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的风暴。
(选自2013年2月17日《酒泉日报》,略有改动)
认真阅读全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叙写了哪几件流泪的故事。(4 分)
第⑩段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 分)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3 分)
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
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文中既写了母亲在梦见儿子落井后惶恐不安,后来又说梦都是反的,又在第⑬段写了父亲对母亲的训斥,你怎样看待“我”的父母反常表现?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一谈。
(3 分)
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本文题目“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的妙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真实的声音

①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

②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

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

④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

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⑥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振动鼓膜,再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

⑦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再小声都能感觉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

⑧那么问题来了,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

⑨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

⑩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气中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

⑪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

⑫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

(选自《奥秘》,2019年第4期。有改动)

(1)第④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

(2)“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A.第②段后

B.第③段后

C.第④段后

D.第⑤段后

(3)第⑨段中的“最接近真实”与第⑪自然段中的“最真实”是否矛盾?为什么?

(4)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动辄上千公里的大江大河相比,枉水似乎苍白寡淡。典jí  上关于她的记载,均显得颇为不屑:源出九龙山麓,经黄土店、草坪、响水垱、二里岗、茅湾至德山注沅水,全长五十余公里,流域面积不到五百平方公里。然而,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偏偏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在注释中均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比如德山原名枉山,改名德山实为纪念善卷;比如善卷钓湾、善卷钓台、善卷村、善卷坛;比如屈原在顷襄王时,被逐沅湘。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善卷为免遭tú  戮,带领其部落隐入深山,“不知所终”。两千多年后,枉水又等来了一位重要客人,他就是伟大的诗人屈原。他与枉水最明白的关系便是《涉江》中的那一句:“朝发枉渚  兮,夕宿辰阳。”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偏偏在注释中均不约而同地被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提到了

B.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被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均不约而同地偏偏在注释中提到了

C.偏偏在所有注释中记载了枉水的史志不约而同地均提到了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

D.偏偏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均不约而同地在注释中提到了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小区的喜鹊

刘成章

①我在京城紧靠朝阳公园的这个小区住了下来。这儿一幢幢高楼如山耸立,楼下如宽阔峡谷般的院子绿树成萌,要是站在我住的二十层楼看下去,那数不清的绿树就像一条河,从小区的楼隙流出去,又流过别的小区的群楼间,树冠的浪起起伏伏,蜿蜒奔涌,溅我满目诗意。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我下楼去散步的时候,居然听见了喜鹊的叫声。

②我抬起头来,举目四处寻觅,终于循声看见喜鹊了﹣﹣那黑白二色的美丽天使,有两只,一前一后翅膀一夹一夹地飞着,拖着长长的尾巴。是的,它们是黑白二色的绝配。我想,它们的黑,来自夜的深沉,它们的白,来自昼的精髄﹣﹣美得仪态万方!

③以后我就常常看见它们了。它们一定是一对恩爱夫妻,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形影不离。

④喜鹊不像鹰。鹰有些冷峻、孤傲,总是远离滚滚红尘,贴着蓝天飞翔;而喜鹊,好像是上苍专为人类设置下的世俗朋友,总是撵着人类的气息,安居在人类的聚居区里。

⑤我发现,小区一棵高高的柳树上,树的枝叶间,有它们筑下的一个朴素的窠。那是用干树枝筑就的,用现代眼光来看,是很有些艺术品位的。

⑥有一些日子,不论旭日东升的早晨,还是彩霞欲敛的傍晚,抑或是细雨霏霏的正午,喜鹊总是围着这窠忙碌着,就像淳朴的乡人,就像那些人中的丈夫和妻子,一天到晚总在家的周围忙活不停。那些日子,它们想必是在繁衍和喂养着它们的雏儿,我没能看到它们的雏儿是怎么出窠、怎么飞上天空的。我只是突然发现,这院子的另一些树上,树的枝叶间,也有了一团黑疙瘩,我立即明白,是它们的儿女另立门户了。

⑦渐渐地,这大院里便有了好几对喜鹊夫妻,每一对夫妻都是那么好看那么年轻,分不清哪对年长哪对刚刚度过蜜月。它们身上呈现出一种独领风骚的简约美。它们就像一幅水墨丹青,黑的是墨,白的是未曾落墨的宣纸本色,如出自齐白石之手。大道至简,它们就存在于古朴的哲理中,自然淳朴,亲切随和。它们整日活跃在绿树上下,大门内外,即便飞得很远很远,即便渺若针尖,也让人一眼就看到一个个黑白交加的灵魂的颤动。

⑧它们总是在人们目所能及的地方,一前一后翅膀一夹一夹地飞着,拖着长长的尾巴。它们有时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有时从树上飞下来,贴着地面飞上一截,然后就落下来觅食,草籽、花瓣、虫子,或者是孩子们口里掉下的一星两星的饼干屑。它们有时唱瘾勃发,嗓门实在够大,尾巴一翘一翘,唱得好不得意好不张扬,管叫全小区每个人的耳朵都装满它们动听的音波。它们时刻相伴而行,有时候偶然看见一只独行,但是用不了几秒钟,另一只马上就飞来了。它们夫妻俩好像永远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拴在一起。这样的夫妻之爱,我们人类恐怕只能甘拜下风,自叹弗如。

⑨喜鹊们的欢叫大多在气温舒适的时候,要是在天气燠热的大晌午,喜鹊们便闭了嘴,息了声,沉默着,或翘一下尾巴,或低头叼一口爪下的什么,静静地钻在树林里面。但它们毕竟是生性好动的鸟类,只要暑气稍稍消去一些,它们就又会从林间一前一后翅膀一夹一夹地飞了出来,一块随便落在什么地方,又一声接一声地叫开了。这样的时候,它们往往深情地一唱一和,但唱着和着,却又在不经意间,忽然转换为另一种调式﹣﹣出声很短,都只有一个音:喳,喳,喳,喳。

⑩它们这样的唱和,像人们的夫妻间唠着一些事情:关于柴米油盐、孩子上学,或是小长假要不要出去旅行……虽不炽热却绝不寡味,恩爱自在里头。

⑪有一天,我正在二十层楼的居室接待远客,猛回眸,一只喜鹊居然落在我露台的短墙上了。我们的眼睛都像电灯一亮。我说:“不知咱们今天有什么喜呢?”

⑫朋友颔首微笑。

⑬通常,喜鹊总是在树林中穿梭飞翔,其高限只是三四层楼高。今天,它是怎么了?它是凭借了什么样的魔力,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升高轨迹,居然飞上了二十层楼之高,如威武的鹰隼立于崖顶?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作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不得而知!

⑭我问朋友:“你说说,这喜鹊为什么要飞上来?这露台一没有草籽,二没有虫子,三没有水,它为什么要飞了上来?”

⑮朋友略加思考,说道:“它想看一看广阔的北京市景。”

⑯朋友的回答竟和我的内心不谋而合!这些喜鹊,或许有它们不可小觑的精神世界。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20日,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请根据你的理解,用“∥”把文章划分为两个部分,并写出这样划分的理由。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

(2)文章写喜鹊,多次用到副词“总”“总是”,结合下面的语句,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①而喜鹊,好像是上苍专为人类设置下的世俗朋友,总是撵着人类的气息,安居在人类的聚居区里。

②喜鹊总是围着这窠忙碌着,就像淳朴的乡人,就像那些人中的丈夫和妻子,一天到晚总在家的周围忙活不停。

③它们总是在人们目所能及的地方,一前一后翅膀一夹一夹地飞着,拖着长长的尾巴。

④通常,喜鹊总是在树林中穿梭飞翔,其高限只是三四层楼高。

(3)文章第④段写“喜鹊不像鹰”,第⑬段却写喜鹊“如威武的鹰隼”,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4)看到飞到二十层楼之高的喜鹊,文章连用五个问句写了“我”此时此刻的复杂心理,请揣摩分析并写出。

(5)文章最后两段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甲】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种;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乙】

④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縮。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丙】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证思路的梳理。

提出论点:A  

第①段:“燃”的内涵

第②段:“燃”对人生的意义

论述论点:B  

第③段:C  

第④段:再平凡的人也能“燃”起来

第⑤段:D  

总结论点:

第⑥段:“燃”起来吧,不要辜负生命

(2)下面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如果还原到文中去,放在【甲】【乙】【丙】哪一处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3)请从邓稼先、闻一多两人中任选一人,结合所学课文概述其相关事迹,为本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不少于8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活着

沙爽

①台风将至的那天下午,我原本与客栈的老板娘约定,要搭她的车去海鲜市场,但是到银滩走了一圈回来,我突然改了主意,决定先去市区逛逛。

烈日当空,灼热的空气纠缠成一个巨大的、白光闪闪的线团,把海滩、街道、路旁的海鲜大排档、高高低低的建筑物,一股脑地襄在里面。它在燃烧,闷声不响,让空气几近微呛。我在客栈后面的小卖部里买了一瓶矿泉水,顺便打听一下去市区的公交车路线。按照店主的指点,我斜斜穿过马路,打算去对面的站点等车。

③马路正中的绿化带里稀稀落落种了些行道树﹣﹣或者说是灌木,因为这条路显然是新建的,移植来的植物还未长成气候。接近十字路口,有一棵树倒是长得高大,而且居然还在开花。我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嗯?怎么可能?我踏上石阶,捏住一枚尖尖的树叶。那灰绿色的叶片像极了柳叶,但是既厚又硬,接近蜡质,而背面几乎是银灰的。

④竟然是,一棵夹竹桃。

⑤我停在那里仰头看它,一时间简直喘不过气。天太热了。在十一月,这异乡的阳光和街道恍如幻觉。暌违多年,你怎么会在这里?你桃红的花朵吐出我多少年前就无比熟悉的粉黛香气。旁边枝上的那一小簇刚刚开败,花瓣的边缘变成了枯褐色,但靠近花心的地方还是红的,像灰烬里包裹着一颗跳荡的心。

⑥夹竹桃,我祖母偏爱的花。许多年里,我们家一直养着几棵。它们似乎很容易成活,至少繁殖相当简易﹣﹣在空酒瓶中注入清水,剪下筷子长的一截枝条插入瓶中,瓶口用湿泥封住。如此静置一两个月,枝条下方会生出雪白的长根,入春便可移进花盆。祖母和母亲常持此瓶馈赠邻里和亲友,如对方欣悦收下,她们便满面春风,谆谆授以养殖之法,仿佛热心得过分的送子观音。在我看来,这种花寻常得近乎贫贱,花的香味也像一个土气村姑,为什么她们如此热衷于让它芳泽远播、香火绵延?

⑦总的来说,这种叫夹竹桃的植物喜欢活着,喜欢繁衍。像被切成两段的蚯蚓,不仅不会死去,反而执意要以双倍生还﹣﹣原始的生物本性往往是泼辣的,反衬出人类的矫情。当年我不太喜欢这花,但是也说不上讨厌;我只是觉得麻烦﹣﹣活着就是一件麻烦的事。

⑧事实是,我在二十岁上罹患抑郁症而不自知。有一天我和父亲拌了几句嘴,一转身,听见旁边的房间里,祖母低声责备我父亲:“孩子上次差点救不回来了你不记得?”我想,大概没有人比祖母更害怕我会死去,虽然她从来不曾问起。

⑨后来我慢慢忘了想死这件事,也许是体内的血清素和多巴胺趋于正常,如同植物茎管里流淌的隐秘汁液﹣﹣造物在其中加入了何种成分,用以催生花朵或删除落叶?为什么夹竹桃执意在身体里暗藏毒汁,仍不能阻止娇嫩的花苞被蚜虫啃啮?这世界只呈现它的物理表象,却很少暴露它幕后的主使者。

⑩再后来祖母住的老房子拆迁,那时冬天已近,祖母问我要不要那棵夹竹桃﹣﹣它已经长到了两米多高。相比于这个高度,它脚下的粗陶花盆实在太小,还不知何时磕掉了半只手掌大的一块,浇水时总会有一半水淌到外面。它看上去相当营养不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见我犹豫着没有答腔,祖母叹口气,说:“没人要就只能扔了。”

⑪其实我不喜欢这花还有一个原因:它冬季也不落叶,必须移入室内。那么多个冬天,房间里虽然生着炉子,仍能看得见口中呵出的白气。我眼见它的叶子落满厚厚的灰尘,谁能一枚一枚地擦洗它们?这些积灰的叶子开始自暴自弃,先是变得枯干,然后卷翘起来,但是仍然并不肯脱落,就那样用千百只枯干的指头戳住你,让你知道,有这样一种活着。

⑫祖母盼望她回迁的新居可以铺上地暖,脚踩在上面,整个人都暖洋洋的。人老了,骨头深处蚀开深广的空洞,怕冷,怕风,怕前后左右的沟坎和凄清。但那片回迁楼整整建了六年,内中的曲折千回百转,之后又因资金缺欠,迟迟不能交付使用。我的祖母,终是没有等来她的新居。

⑬那棵她希望可以托付给我的夹竹桃呢?祖母故去,许多事情再也无从问起。

【注释】:①暌违:分离,不在一起。②血清素和多巴胺:体内产生的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和人的感觉有关,会影响人的情绪。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2)请分别从夹竹桃、祖母和“我”的角度,谈谈你对文题“活着”的理解。

(3)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及作用?

(4)阅读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5)联系文章,参照下面两则材料任一形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寄语(不超过45字)。

材料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材料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宗璞《紫藤萝瀑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