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
A.独裁与民主 |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
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 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 |
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C.宗法制度不断加强 | D.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
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 “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 |
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
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 |
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
“新封的封国,因为外来征服族群和原居民的结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原来的血缘性格逐渐发展成地缘性格,就成了春秋的列国制度。”上述材料表明分封制()
A.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 B.强化了血缘纽带关系 |
C.成为周朝分裂隐患 | D.使中央权力髙度集中 |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
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