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
| A.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争夺 |
| B.国联的组织方式与控制权之争 |
|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
| D.欧洲大陆军事与霸权之争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 B.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 C.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 B.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
| C.统治者“不抑兼并” |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 B.耜耕 | C.石器锄耕 | D.铁器牛耕 |
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 A.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
| B.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
|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
|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人物 |
《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
|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