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 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印度人 马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山阜臆轸 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土地硗确 今齐地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1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 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②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星澜醉后兴发曰:“补凡能为君写真,我能为花图影。”余笑曰:“花影能如入影否?”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 肖:相似,相像 醉:酒醉之时 图:求,做,为 )选自《浮生六记》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明秋毫()⑵星澜取 纸铺于墙()
⑶项为之()⑷数十()
选出下列各组划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
(甲)文写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依次概括三件在下面方格内。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你觉得沈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①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②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②饧:táng 同“糖”。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明名医戴原礼至京(  )②治病辄( )
③偶一求药者既(  )④而告之曰(  )
下面“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亲往观之 B.观之正浓 C.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 D.而忘操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请你一分为二地评价文中“医家”的为人。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其舟,曰:“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乎?
契:是:
求:惑:

文言文阅读与品味
山市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解释划线的字。 (2分)
(1)城市依稀而已。
(2)数至八层,如星点。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2)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
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3分)

A.山市,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是大气层中的光线折射而形成的幻景。
B.本文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
C.本文悬念起笔,以情衬景,由粗及细、详略得体。
D.结尾再提山上的“鬼市”,补写一笔,照应开头,是全文的高潮。

10古诗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加横线的字:
不亦乎()思而不学则()
人不知而不()不乎()
翻译句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本段的成语有
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讲究方法,学思结合的句子是
。本文告诉我们学习要虚心,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