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英国)内战的发生、复辟的结束,由于土地所具有的巨大的经济特质,它替代了国王的宠幸成为人们政治地位升迁的依托。……工业化时期(1700—1880年),在贵族、乡绅、自耕农三个阶层中,每个阶层都在政府中发挥着重要、独特的功能。……这三个阶层构成了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阶级。
1880年之后,由于第三次议会改革和农业衰落,地主在英国政治、经济中呈现衰落之势,但并没有退出政治舞台,他们在议会中仍控制着绝大多数议席。在社会上层,新人不断地涌入,但具有土地背景的人仍牢牢地把持着进入门槛。据统计,“1886—1914年,265个新头衔获得批准,200名是首次进入贵族圈子者。其中,70名是工业新财富的代表,占总数的 1/3;另外 1/3 是职业者的代表。……自 1885年开始,具有土地背景的贵族的比例开始下降,不过,和土地有渊源的新贵族的比例仍多于3/4。……追逐土地,进入土地阶级仍是一种社会的主要心态。
——郭爱民《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转与社会心态》
(1)据材料,概括工业化时代英国政坛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英国政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时代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世官制度下官员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材料二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材料三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3)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5)明清以后,科举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示一 图示二 图示三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清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的“上”指什么?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产生哪些消极影响?
(4)上述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碱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 置汉中郡。——《史记》
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 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把世俗的封建国家制度神圣化,它是当时唯一的意识形态,天主教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每一个毛孔,钳制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材料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台词:“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五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1)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早期人文主义萌芽于哪个国家?说出两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得以复兴,其复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7、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得以发展,主要表现为哪些学说或思想?
阅读下列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的简表
年份 |
初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 |
|||
学校数 |
在校学生数 |
学校数 |
在校学生数 |
学校数 |
在校学生数 |
|
1949年 |
34万 |
2 400万 |
5 219 |
127万 |
205 |
11.7万 |
2003年 |
49.13万 |
1.25亿 |
10.09万 |
9 115.31万 |
1 911 |
1 175.05万 |
请回答:
(1) 从上述材料看,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2)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视科学事业发展的措施?
(3)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应如何发展?(3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