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
|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
| 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 |
| 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
1977年9月邓小平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目的是()
| A.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 |
| B.招生政审要为改革开放服务 |
| C.为更多人参加高考减少阻碍 |
| D.招生仍要审查考生家庭出身 |
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
| 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
|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
| 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
| 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
“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
| A.不结盟原则 | B.睦邻友好原则 |
| C.“一国两制”原则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
| A.揭示了甲午中曰战争爆发的原因 |
|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
|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
|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
“(1870年)9月3日晚7时,一批巴黎市民率先走向街头,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废黜被俘的、应对战败负责的皇帝,实行共和制度……次日凌晨,更多的市民涌向了街头。”材料反映的事件()
| A.表明共和派势力超过保皇派 |
| B.导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
| C.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
| D.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