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是2014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继续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统筹兼顾。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试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哲理,分析该材料。
某校高一(5)班同学围绕"中学生消费面面观",组织了一次综合探究,通过采访,他们收集到甲、乙两位同学各自对消费的不同见解。甲同学说:"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人情消费,向父母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美容消费,向明星看齐。"乙同学说:"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在活动中,他们还了解到,如今城市有一群年轻人,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月月收入月月光"的生活,虽然这群人有着稳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可也因为生活无计划、消费超能力,而不得不做起"月光公子""月光公主"。
(1)对于甲、乙两位同学的消费观念,结合个人的实际,你更推崇哪种消费理念?并阐明理由。
(2)面对国情与实际,你认为"月光公子""月光公主"要想成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应该怎么做?
情境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情境二: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提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情境三: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中国在筹办过程中也在全力实践这一理念。下列是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
1998年 |
葡萄牙 |
里斯本 |
海洋——未来的财富 |
1![]() |
中国 |
云南 |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
2000年 |
德国 |
汉诺威 |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
2005年 |
日本 |
爱知县 |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
2008年 |
西班牙 |
萨拉戈萨 |
水与可持续发展 |
2010年 |
中国 |
上海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创意。
(3)结合图表,从认识论角度回答:历届世博会主题的确立反映了哪些道理?
(本题22分)
|
某班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给出了下列表格,让同学们进行研究。
应该怎样做 |
为什么要这样做 |
|
全国人大 |
||
国务院 |
||
全国政协 |
在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问题后,老师组织同学们针对“公有制经济”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不少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些观点:
学生甲认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坚持国有经济为主体。
学生乙认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坚持国有经济的比重超过非公有制经济。
学生丙认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对立的,发展公有制经济就会制约和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请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三位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
阅读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打扫》反映了当前文化市场中什么文化现象?
(2)针对上述文化现象,你认为应该如何净化当前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