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教 子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①,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②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③。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④,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⑤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⑥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⑦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⑧! (选自《颜氏家训·教子》)
【注释】①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 ②节:约束,限制。 ③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 ④稚:儿童。 ⑤笞(chī):用竹杖、荆条打。 ⑥恣:放纵。 ⑦诃:同“呵”。怒斥、喝斥。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愚虽教无益(好处)邑人奇之(认为……奇特) |
B.师保固明(本来)处处志之(做记号) |
C.宜诫翻奖(反而)互相轩邈(高大) |
D.导习之矣(引导)动心忍性(使……坚韧)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音声滋味,以礼节之河曲智叟无以应 |
B.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义不杀少而杀众 |
C.骄慢已习,方复制之吾妻之美我者 |
D.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 |
B.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
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 |
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处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诚哉斯语!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夙夜忧叹
②斟酌 损益
③咨 诹善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临崩寄臣 以大事也 |
徒 以有先生也 |
B.还 于旧都 |
安陵君受地 于先王而守之 |
C.以彰 其咎 |
望 其旗摩 |
D.以伤先帝 之明 |
欲报 之于陛下也 |
(3)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阅读文言文《赵广拒画》,回答下列各题。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①家小史②。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③。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注释】①李伯时:宋代名画家。②小史:书童。③建炎:南宋高宗的年号。贼,这里指金兵。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尤工作马(擅长)
B.几能乱真(表数量)
C.使图所掳妇人(绘画)
D.而广平生实用左手(其实)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
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
(4)文中赵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你再举出一个与他相类似的历史人物,并用一句话简述其事迹。
第一部分 课内理解掌握
阅读文言文《岳阳楼记》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 |
可以一战 |
B.而或长烟一空 |
一鼓作气 |
C.把酒临风 |
执策而临之 |
D.或异二者之为 |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4)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呢?(请用原文回答)。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雾凇沆砀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古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 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词语。
①俟其欣悦 ②无不立对
(2)解释下列语句。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3)请结合甲乙两文中任务的经历,谈谈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应该怎么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