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二"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诗中"遥招手"这是谁?为何"遥招手"?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羁旅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词上阕写景抒情,首先从空间上写出在 上眺望所见之景,突出视野的广阔;接着运用比喻,把连绵不断的往事比作 ,来抒发自己对“千古兴亡”的感慨,营造了
的意境。
本词下阕议论抒情,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孙权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赤壁
清·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乌鹊寒声静夜闻”进行赏析。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明确指出诗人慕名登临的赤壁,就是当年曹操的百万雄师被击溃的地方。
B.颔联中,诗人站在拥刘贬曹的立场上,对火烧赤壁予以高度褒扬。
C.颈联写秋日深夜,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
D.诗人描写百万大军厮杀的场面之后,感叹英雄和历史都消逝了,都湮没在山川当中,只

剩下默默的东流水、渔船中昏暗的灯火和纷飞的荻花,诗人感慨往事消散如烟、时间流
逝如梦。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酬”、“长”分别是什么意思?

(2)你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广为传颂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第7-8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 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怎、何。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津亭 ”和“客船”。
B.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C.颔联则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D.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

下面对这首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古诗阅读】
春光好
〔五代〕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 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①雪坞:背阳处没有消融的雪坡。②金丝:喻指柳条。
词的上片,一个“竞”字生动地写出了花儿的勃勃生机;词的下片,一个“”字形象地表现了花儿的羞羞答答。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这一句颇为后人称道,试做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