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共8分)
(1)图一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图二宗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哪一宗教?
(3)图三人物主张的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他是法国的哪位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图四人物创立了哪一理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导思想?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列举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成功革命活动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涛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之下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1)连战访问大陆的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请问: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
(2)材料中“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是指什么事件?当时国共双方领导人分别是谁?
(3)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的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解放前,东北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敢言……”
材料二:“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
---蒋介石
(1)东北人民“苦难十四年”开始与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东北人民 “苦难十四年”开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日本帝国主义曾疯狂侵略中国。写出你知道的“十四年”间日本侵略中国的其他历史事实两件。
(4)至今日本“右翼分子”仍然歪曲历史,美化其侵略战争。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属的生命,博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
材料二:1933年张学良对人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自己所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意无条件的听命于他。”
材料三:1934年1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请回答:
(1)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反映了张学良同一种思想,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张学良对东北问题的什么态度?你认为他这种思想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你发现张学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张学良关于青年人的出路与国家前途的关系的意见对你有什么启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德力量对比
英国 |
法国 |
美国 |
德国 |
|
1860年世界工业生产量 |
1 |
2 |
3 |
4 |
1910年世界工业生产量 |
3 |
4 |
1 |
2 |
1910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
1 |
2 |
4 |
5 |
材料二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
材料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主战场。战线主要分为东线,西线和南线。 其中西线因为先进科技发明的使用最惨烈。——摘自《环球网》
(1)依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的经济发展有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所指的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首先挑起战争的是哪一个国家?
(3)材料三中,“西线最惨烈”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对战争的发展有何影响?
(4)你认为造成国家间矛盾较量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扣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
世界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材料二:
图1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灯泡图2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
材料三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瑞典学者阿伦尼鸟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1)材料一中“生产的革命”指什么?其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从此掀开新的一页”在经济、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发明创造分别是哪种新能源和新动力的应用?
(4)依据材料三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