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当今世界,无论是崛起的大国还是维持大国地位,各国都在寻找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寻找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材料二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三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人们称之为计划经济。从1928年到1932 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
材料四 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千年。当全球市场把世界紧紧联结在一起,大国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依存关系开始增强。
——以上材料均摘自《大国崛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标志性的发明?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具体表现是什么法律文献的颁布?这次改革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所述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作什么模式?根据材料,分析这种模式发挥了什么积极作用?
(4)据材料四分析,“全球市场把世界紧紧联结在一起”表现为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试举一例说明“大国之间的互动、合作”而成立的国际组织。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5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某校九年级(1)班组织进行了关于“东西方文明”的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探究主题是“古代的东西方文化”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杰出思想家各一例?
第二组探究主题是“古代的东西方政治文明”
(2)请你完成下面的研究表格。(2分)

(3)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作为历史材料,图1与图2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也给中央决策者们错误的信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可能即刻到来。
材料二右图为“三面红旗”,这里说的“三面红旗”,是指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高举“三面红旗”的时代已经过去50多年了。回过头来看,“三面红旗”的提出与实施,反映出一个盲目冒进的问题:总路线是在经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上的盲目冒进;“大跃进”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盲目冒进;人民公社化则是反映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方面的盲目冒进。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一五”计划何时开始实施?它取得了哪些成就?请你列举其中的两项。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这里所说的“三面红旗”都提出或开始实行于哪一年?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造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错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分析图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2013年是朝鲜战争结束多少周年?(2分)
(2)中国军队开赴朝鲜的目的是什么?(2分)率军入朝的司令员是谁?(2分)
(3)在抗美援朝中,涌现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谈一谈他们所体现出什么样的崇高精神?(2分)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结合抗美援朝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谈一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族入侵的胜利?(2分)

阅读下列材料: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文成公主入藏是与当时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通婚?她对该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哪些贡献?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设立哪一专门机构管理西藏有关事务。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西藏何时获得和平解放?并指出和平解放的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