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好读书
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科学书;他们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探求规律,便有了历史书;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哲学书; 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文学书……
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 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走马 观花,囫囵呑枣。( )看了,(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并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 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 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 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畅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 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读书 , 。
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乐此不疲:
②谆谆教导:
⑵文中与“囫囵吞枣”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请写出它的反义词: (2分)
⑶《诫子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想想这句话中的三个分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①“读书好”的意思:
②“好读书”的意思:
③“读好书”的意思:
⑷在文中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关联词。
⑸文章最后一句是 句。
⑹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再仿写一句。
(三)桥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拖)出一个小伙子,(骂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呼喊)。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儿子。
(1)“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____ 部。
(2)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
(3)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4)假如你在祭奠的现场,你有什么话对老支书说呢?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鲨鱼
我们的轮船停在非洲的海岸。中午,天气很好,海上吹着凉爽的风。快到傍晚的时候,天气变了,开始闷(men men)热,从撒哈拉沙漠吹来的热风像是把我们闷(men men)在蒸笼里。
日落之前,上尉走到甲板上喊了一声:“游水呀!”一会儿,水滨们就跳到水里。他们把帆放到水里,用它围成一个游泳池。
我们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最先跳到水里。他们嫌帆布圈里太憋气,想到宽阔的海里去游泳·比赛。两个人就像蜥蜴一样,用力往前游,争着游到锚上浮着水桶的那个地方。一个小孩开始赶上了他的伙伴,但接着又落后。这个孩子的爸爸是一个老炮手,正站在炮台上称赞他的儿子。当儿子落在后面时,他就大声喊:“别落后哇!加油!”
突然甲板上有人叫了一声:“鲨鱼!”我们一看,水里现出一个海怪的背。鲨鱼一直向着孩子们那边游去。
“往后!往后!游回来,有鲨鱼!”炮手大声喊着。可是孩子们听不见,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前游。他们笑着,闹着,越游越高兴。
炮手的脸像麻布一样发白,呆呆地瞧着孩子们。水兵们放开小船,跳到里面,用力摇桨,往孩子们那边划。但是鲨鱼已经离孩子们不到二十步了,那只小船离得远远的。
孩子们起初没有听见有人叫他们,也没有看见鲨鱼,后来有一个回头看了一眼。我们都听到了一声尖叫,两个孩子立刻分开,各往一方游去。
这尖叫声好像唤醒了炮手,他急忙离开他站的地方,跑到大炮跟前。他转动了一下炮架的后尾,俯在大炮上瞄准,同时装好引火线。船上的人都吓呆了,愣在那里等待后果。大炮轰的一声,我们看见炮手仰卧在大炮旁边,用手捂着脸。这时候,谁也不知道鲨鱼和小孩怎么样,那一瞬间烟雾遮住了我们的眼睛。
水面上的水雾渐渐地散了,开始从各方传来悄悄的声音,接着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到处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
老炮手露出了脸,站了起来,也往海上看。
死鲨鱼的黄肚皮随着海浪波动着。
几分钟后,小船追上孩子们,把他们送到轮船上。
(1)用“——”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属于比喻句,是的打“√”,不是的打“×”。
①两个人就像蜥蜴一样,用力往前游。()
②炮手的脸像麻布一样发白,呆呆地瞧着孩子们。()
③这尖叫声好像唤醒了炮手,他急忙离开他站的地方,跑到大炮跟前。()
(3)文章第1自然段对后文起什么作用?
————————————————————————————————
(4)“两个孩子立刻分开,各往一方游去。”你认为两个孩子的做法对吗?为
什么?
萧伯纳的趣答(片段)
在一次宴会中,轮到很瘦的作家萧伯纳发言时,一个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讥笑他说:“啊,萧先生,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微微一笑,答到:“嗯先生,我一见到你,就知道了世界上闹灾荒的原因。”这句话使他的发言一开头就显得充满了智慧。
萧伯纳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按课文填空。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那些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不用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分)
__________________
马路旁的行(háng xíng)人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简直还没满一周岁。他长着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猛烈),而且信心十足。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缘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孩又收回了跨出的那一步,他似乎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又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啧了啧嘴说:“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
而孩子的妈妈并没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舞、鼓励)说:“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
“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道。
终于,孩子的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小胖脸同时(裂开、绽开)了笑容。
“好一个登山者!”胡子爷爷幽默地说。他又摸摸孩子的头说:“一开头有困难,但坚持就能胜利。祝贺你成功!”
(1)用 “\” 划掉括号里不合适的读音和词语。(2分)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失败( ) 后退( ) 消耗( ) 容易()
(3)“坚持就能胜利。”改为反问句是:(1分)
(4)你从“小孩学步”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分)
(5)请给文章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1分)
(6)你也经历过许多第一次,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其中最令你难忘的是第一次 因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