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
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 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 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 450.92
6.42
3.21
3.21
90%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 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 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对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3 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曾面临哪三次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中共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应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何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财政总
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17•3%
558•7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
-25%
1968年
2015•3亿元
—4•2%
361•3
-13•9%

材料二:1973年国民经济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
2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材料三: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总产值或收入
比上年增长
工农业
4504亿元
比上年增长11•9%
工业
3129亿元
比上年增长15•1%
农业
1285亿元
比上年增长4•6%


材料四:“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材料五:1975年9月27日,邓小平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做《各方面都要整顿》的讲话: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工业要整顿,农业要整顿,商业也要整顿,我们的文化教育也要整顿,科学技术队伍也要整顿。文艺政策叫调整,实际上调整也就是整顿。要通过整顿解决各方面的问题。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5.1%,农业增长4.6%。这种状况表明整顿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三中各项数据上升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通过上述表格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何教训?(2分)
(4)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全面整顿有什么意义?(3分)
(5)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何种关系?(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2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宣称:“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工业建设和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也要大跃进。”此后又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宣传口号,并报道了个别地区小麦亩产7320斤与水稻亩产13万斤等高产情况。1958年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农村工作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全面不断的跃进……这将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
材料二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事本末》一书记载,1958年“大跃进”时提出的实现农业增产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深翻改土,高度密植。
材料三《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艰难探索》—文指出:以钢为纲的“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其中重工业畸形发展,从1957--1960年产值增长2.3倍,而农业产值下降22.8%……到1960年,粮棉的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
请回答:
(1)中共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是什么?材料一提出的经济建设主张与其相比有什么不同?材料三所述“大跃进”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道理?
(2)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1959—1961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启示。

(安徽省皖南八校2009届高三第2次联考40题)合肥市某中学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学校共青团举办了一次中外文化展览活动。
展览一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1)苏格拉底和孔子作为各自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张?
展览二中外名画鉴赏

(2)如果你是解说员,请简介《自由引导人民》和《墨竹》的艺术风格特征。
展览三中外文学荟萃
(3)下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书名
项目
清朝《红楼梦》
意大利《十日谈》
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宗教束缚
主要思想
描写了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对明清社会展开深入地揭露和批判。

展览四中西艺术巡礼
(4)填写下表:




地位
京剧是中国戏剧的杰出代表,受到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启示

贝多芬一生命运多舛,但他与命运不屈地抗争,追求崇高理想,是一位伟人。

展览五 “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
展览分为“锦绣华服”、“泱泱瓷国”2个专题。采自全国77家文博单位的271件(组)文物珍品,向中外观众集中展示我国在古代丝绸织染术、青铜铸造术、造纸印刷术和瓷器制作术等方面的重大科技发明。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请写出当时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其发展有何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