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争霸的影响 |
| 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 |
|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
| 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 |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
|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
|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
|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
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
|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
|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
|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
|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
|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
|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
|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
|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
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A.西班牙 | B.葡萄牙 | C.荷兰 | D.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