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的‘器’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对材料中“我们”认识正确的是( )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B.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
C.遗其体而求其用 |
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管子·小匡》载:“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由此可见()
A.家庭手工业中小农不辍劳作,仍食不果腹 |
B.私营手工业作坊规模宏大,工匠分工细密 |
C.官营手工业强制劳动,工匠职业世袭 |
D.官营手工业对随意传子技术的工匠进行严惩 |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这种手工业生产()
A.生产虽集中但技术落后,妨碍了市场发育 |
B.技术水平虽高但生产分散,产品不能进入市场 |
C.生产普遍,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
D.妨碍市场发育且无益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
各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有一句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上被历朝历代抑兼并思想家反复引用的话可以说明,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B.封建中央政权软弱是造成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
C.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会突出起来 |
D.均田制是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现象的良策 |
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与该谚语所反映的生产模式不相符的是()
A.“五口之家,治田百亩” | B.“田夫蚕妾,牛郎织女” |
C.“千耦其耘,十千维耦” | D.“日出而作,自给自足” |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从《颜氏家训》中的这段话看不出()
A.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 |
B.住房和所用工具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 |
C.“桑麻以衣”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皆由官府供应 |
D.日常所需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