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 C.国民经济的调整 |
| 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
《诗经·大田》中说:“有濞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 B.土地公有制瓦解 |
|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D.井田制遭到破坏 |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两极格局至今稳定 |
| B.其他中心力量包括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等 |
| C.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指的是苏联解体 |
|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经形成 |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之所以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各国 |
| 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 |
| 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 |
| D.“十四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
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下列关于该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法属于国家立法 |
| B.该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不涉及其他问题 |
| C.该法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
| D.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规则 |
“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能互相印证的有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②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③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④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