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 |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
D.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
学习了“一国两制”后,四位同学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符合“一国两制”理论的是()
A.甲:“一国两制”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不适用于其他国家 |
B.乙:“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
C.丙:“一国两制”会很快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
D.丁:“一国两制”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港澳回归问题 |
“现在做村官太累了,过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任务做好就行了。现在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更得对老百姓负责。”与以上变化有关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多党合作制度 |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A.个人崇拜盛行 | B.强调阶级斗争 |
C.社会秩序混乱 | D.执法公正严明 |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A.区域自治开新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
B.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D.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彻底完成 |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