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
|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B.加强了中央集权 |
|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 D.提高了官员素质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适应了时代潮流的精神,集中体现在 ( )
| A.提出要反对清政府 | B.明确提出反对帝同主义 |
| C.主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D.建议国共合作 |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重要的原因是()
| A.中国的君主制度已被推翻 | B.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 | D.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 |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现当时孙中山 ( )
①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③认为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④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 A.①③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④④ |
据台湾《联合报》(2004年11月13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基于孙中山 ( )
| A.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 B.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
|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 D.实现了第一次同共合作 |
粉碎“四人帮”后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要成果不包括( )
| A.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
| C.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 D.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