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颁布的措施,既规定了政治方面的也规定了经济方面的调整。前者包括:①建立一个新的议事会即四百人会议,中等阶级有资格成为其成员;②使下等阶级具有在公民大会中参政的资格,从而给予他们公民权;③组建最高刑事法庭,面向所有公民,通过普选投票选出。经济改革对贫苦农民最有利,取消了现存的抵押契约,禁止今后再有债务奴隶的存在,限制任何个人可以拥有的土地数量。
——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梭伦时代中等阶级及以上的公民可以参与哪些政治活动?
材料二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瀚无际和飘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2)根据材料二,归纳黑格尔眼中海洋民族的性格特点,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性格特点对古代希腊政治文明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决定了-个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李守福《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根源及其影响》
(3)归纳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简要评述此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梭伦改革的评价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1年是我国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换届选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分)
材料三这张黑白照片是上个世紀40年代陕甘宁达区人民正在参加选举的场景。选民慎重的将自己手中的“豆”放在相应的“碗”中,这“豆”不是普通的“豆”,而是特殊的选票,“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亊,投在好人碗里头”,豆选即由此而来。——《豆选:中国民主的创举》

(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豆选”现象。
材料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比例统计表

(2)据材料四,我国农民的选举权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作出了不同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的含义,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注: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孔子起初就是主持丧葬礼l仪的儒士,但是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这样,儒就不仅仅是一种主持礼仪的职业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儒”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贞观四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如何处理东突厥部落的问题上,朝廷内部出现争议)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策之善者也。”
——《资治通鉴》
(2)材料二在处理东突厥部落问题上有两种主张,请归纳其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的措施。
材料三台湾作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末尾,对清朝的几位皇帝作了很有趣的打分评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缩影。观察下列图片:

(1)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用史实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怎样看待他们所推动的“和平事业”?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摘自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摘自法国《人权宣言》(1789年)
材料三《人权宣言》封面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它们所体现的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根据这两大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
(2)(3)《独立宣言》中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对于美国成为现代国家具有怎样的意义?
(3)在《人权宣言》封面上方的中间有一只“理想的眼睛”,光芒四射。谈谈你对设计作者寓意的理解和认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高祖)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资治通鏊》
材料二日本“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一福泽渝吉《脱亚论》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推行了什么策略?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脱亚人欧”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材料三说明其主要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日本“脱亚入欧”思想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