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家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国家的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度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材料二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这次改革后,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三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
(4)综上所述,这些改革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链接】2011年阳春三月“两会”在北京开幕。《人民日报》的头版发表文章《用“民生经济”提升幸福质量》,直接指出在两会上,民生和经济的话题备受关注。《两会特刊》也用大量的版面来关注两会上的民生问题,《两会进行时》、《我们的“十二五”》、《有话直说》、《落地有声》、《心系民生》等栏目都不同程度地对民生问题进行讨论。
材料一:隋炀帝即位后滥用民力,大兴土木,营造东都洛阳,并多次巡游江南,三次征伐高丽,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各地农民起义不断,隋朝分崩离析。618年他在江都被部将溢死,隋朝灭亡。
材料二: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诸司供进(进奉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徭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三:武则天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鼓励发展农桑。她把开垦耕地和生产粮食多少作为对地方官进行赏罚的重要依据。她下令减轻徭役,把免除徭役的年龄由60岁降到50岁。
材料四: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材料二唐太宗赈灾的主要措施。联系材料一,简析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武则天和元世祖“重农”政策的共同点。
(3)唐太宗、武则天、元世祖“重农”政策与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此你有何认识?

南水北调工程从提出、论证到勘探,历经数十年,中线工程河南段终于2009年全面开工。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民生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京津地区用水紧张局面。我国古代也修建了大量水利过程,泽被后世,但对当时的政权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都江堰图二隋朝大运河图三我国重大工程示意图
请回答:
(1)简述图一、图二工程的主要功能。图三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两大工程分别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在建设图三大型公共工程时应注意什么?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那一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材料二 1988年,全国已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材料三:
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材料四:

胡锦涛会见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台湾乘客往返大陆台湾歌手周杰伦演唱会
⑴材料一中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负责此次谈判的西藏首席代表是谁?
⑵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
⑶材料三体现的是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香港和澳门曾经分别被哪两国占领?
⑷材料四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材料二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材料三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成就显著。1992年以后,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⑴材料一中“这位老人”是指谁?他制定了什么决策这一重大政策是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⑵请列举除深圳市以外的经济特区(写出两个即可)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
⑶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又是哪次会议提出何种经济体制后,进一步促进了此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可是由于仍旧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使得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也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等,这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三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材料四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⑴据材料一,为了有效地进行土地改革,国家颁布一部重要文件,名称是什么?土地改革在何时基本完成?
⑵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什么?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⑶材料三反映了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
⑷据材料四,歌谣赞扬了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制度?(1分)
⑸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请你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写出两项即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