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认为汉朝制度不成熟、不完善,所以要进行变革 |
B.汉武帝欲变革制度以传后世 |
C.汉武帝变更制度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 |
D.汉武帝认识到出师征伐将劳民伤财 |
“当辑里大经(加工蚕丝)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这对当地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原材料大量出口 | B.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这说明巴黎公社
A.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 | B.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
C.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 | D.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 |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该思潮盛行于
A.新航路开辟时期 | B.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
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一书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结束 |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
C.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 D.责任内阁制形成 |
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A.社会制度的优越 | B.商业贸易的成熟 |
C.手工业的发达 | D.工业革命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