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澄澄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米粒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咸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8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赏析第三段中划线的句子。
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处表达了对“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的怀念,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女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彰显着瑶族女性的精神魅力。女书可以说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
就女书而言,它产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江永是瑶族集结地。从地理环境看,女书所流行的地区极为闭塞,交通极为不便,千百年来与外界沟通只有一条南北官道。这里历来重农耕、轻商贾,属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山区小农经济,较少与外界有社交往来。女人多数从小裹脚,主要持家和做女红,不得与除父亲兄弟之外的男人接触,一生之中不能随意参与男性社会的活动。江永虽地处偏僻,却深受汉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下,无法进学堂,不能识字学画,无法作诗撰文。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单调的生活形式无疑压制着女性情感,使女性内心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平衡状态。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挫折情景激发起了当地女性创作女书的定向行为。
当然,相对于中原地区妇女,江永瑶族女性还是比较自由的,她们有专属自己的节日和活动。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当地女性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表达,女性群体表现出了对交流媒介的更强烈期望。可她们无权进学堂识字,男人们又不会教女人学字。尽管汉字随处可见,随手可持,女性却无人能识,无人能写。对文字的需要是当地女性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存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为她们从内部不平衡状态转向内部平衡状态提供了强大驱力,是女书产生的基本动力。瑶族的文化习俗特色及广泛使用的汉字等又为女性创造女书提供了外部条件。
尤其重要的是,江永瑶族原本由母系氏族社会演化而来,女性骨子里有着平等、改变和引导的力量。她们认识到客观现实不可能满足自身使用文字的需要,于是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长期对汉字和本地语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断发现、总结、创造。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产生了。韦庆媛从社会学角度指出,女书是江永女性对汉字反叛心理的表现。其实,从更深远的意义说,女书是对男性社会的反叛,是女性试图控制生活、进入社会的愿望象征。
在女书流传地区,许多瑶族女性以女书为媒介,写结交老同书,给老同写信,表达对老同的情义,并写成书存在身边,伴随终生。女书也成为女性之间交往的信物。她们得心应手地运用女书,进行社交活动,以达到以书会友、以书结盟的目标。女书是一种黏合剂,使瑶族女性的交往在老同这种民间社团里超越了时空,得以升华。她们在用女书构建的精神王国里,相互关怀、爱护、尊重,惺惺相惜,表达伤感、悲痛、绝望和欢乐、高兴、愉悦等。女书,让处于孤独、焦虑中的女性找到了需求的满足和心理的归属。而且,在女书流传的地区,谁的女书学得多、写得好,谁就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就能得到朋友更多的尊敬,女书成为女性获得尊重的资本。可以说,女书的出现给当时的女性提供了一处身体、心理、精神得以屏护的安全场所,一处可以表达、宣泄情绪情感的自由空间,一处能获得他人关心、爱护、尊重的理想园地。
节选自《女书: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下列对“女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书是产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瑶族集结地区的专属于女性的特殊文字载体。 |
B.女书是瑶族女性在长期对汉字和本地语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断发现、总结、创造出来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 |
C.女书体现了女性对男性社会的反叛,象征着女性试图控制自己的生活,进入主流社会的愿望。 |
D.在女书流传地区,女书是女性的重要交际媒介,也是构建她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工具。 |
下列对“女书可以说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江永地区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单调的生活形式压制着女性情感,使女性内心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平衡状态,激发起了当地女性创作女书的定向行为。 |
B.女书反映了江永瑶族女性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表达的强烈期望。 |
C.女书是江永女性对汉字反叛心理的表现,显示了江永女性骨子里的平等、改变和引导力量。 |
D.江永地区深受汉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下,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只有女书给她们提供了一处身体、心理、精神得以屏护的安全场所。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江永地区闭塞的环境、自给自足的山区小农经济以及与外界交流的困难造成当地女性地位低下,无法进入学堂。 |
B.江永瑶族女性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女书的产生提供了保证,催发了女书的产生。 |
C.瑶族的文化习俗特色,以及当地女性广泛使用汉字成为江永女性创造女书的外部条件。 |
D.在女书流传地区,瑶族女性以女书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以书为友,以书结盟,并能通过老同这种民间社团结交女性圈子以外的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从东汉未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统一以前,长期分裂动荡,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融合,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展开在一个较之秦汉时期内涵要繁富得多的背景之上。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力的上升,文化的昌盛,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兼包并容的政策,这一切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处在相对自由活跃的状态,可以多方面吸取,自由发展,因而唐人精神活动的天地是广阔的,精神生活内容空前丰富。
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特别是唐前期,主导面是积极向上的。唐诗则反映了唐代人的总体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事功精神,“济苍生,安黎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登高丘,望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广阔胸襟,“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与热情,这些,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调,在唐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唐诗中李白式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岸,杜甫式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念,王维、孟浩然式的希企隐逸、爱好自然,岑参、高适式的负气横行、向往边疆,乃至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种旅食京华的辛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那种游子恋母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那种告老回乡的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种科场获胜后的狂态.“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那种新婚的羞涩,“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那种宫女失宠的哀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苦恋,“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那种宗教情绪,无不一一呈露,情态毕肖。
(摘自余恕诚著《唐诗风貌》)对唐诗繁荣的社会基础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的兼包并容的政策。 |
B.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国力上升、文化昌盛。 |
C.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生活天地广阔、内容丰富。 |
D.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文化内涵繁富和精神生活、自由活跃。 |
对唐诗总体风貌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功精神、崇高理想、广阔胸怀、热情豪气。 |
B.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 |
C.积极勇敢、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热情奔放。 |
D.积极主导、健康主调、自由活跃、热情奔放。 |
根据你自己对所读唐诗的体会,结合本文的观点,你认为以下推导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 |
B.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诗句就较少伪饰和拘束。 |
C.唐诗既继承了古体诗,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
D.唐诗对儒释道三教的兼容与吸收,使得后代诗歌非常富有哲理的意味。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棋杀
亦农
镇不大,有一方姓人家。方家世代行医,闻名方圆百里。当家主事方虚竹身有两绝:一是他的中医奇技,二是他的围棋绝艺。方虚竹十岁坐堂,望、闻、问、切,俨然大家气度,“中医神童”的美誉就此传开。其父方行之,嗜棋。方虚竹自小耳闻目染,胸中渐有丘壑。十一岁那年,其父与一位棋界高手弈战,陷入危境,方虚竹在旁按捺不住,抬手应招,黑白势转,刹那间胜负易主。棋界高手连连称方虚竹为棋界奇才,将来必有大作为。方行之七十岁上无疾而终,死前交给方虚竹两件东西,一本《中华药典》,一本《围棋廿四局谱》。自此,方虚竹常左手持药典,右手持棋谱,浸淫阅读,竟把药理与棋道融会贯通,技艺不知不觉中更上一层楼。
公元一九三九年,日本人侵略至禹镇。仅一日一夜,街上尸横遍地,血流成河。鬼子队长小林雄二粗通中国文化,尤其偏爱围棋。闻知方虚竹大名,遂带人闯入方家大院。面对日本人明晃晃的军刀,方虚竹坦然迎之。他明白小林雄二来意后微微一笑说:“观汝气色,正患重疾,不治二日内将亡。”
小林雄二大惊,眉眼一转说:“那就请神医为我诊治。”方虚竹转身在药房拈拈点点,稍顷拿出一包中药。小林雄二斜眼方虚竹问:“我杀禹镇百姓无数,你不会借机毒杀我吧?”
方虚竹凛然道:“在方某眼中,此刻你只是一位病人,岂有医生害病人之理?”
小林雄二哈哈狂笑说:“果真不是凡人,念你为本队长治病之功,《中华药典》我不要了,但那本《围棋廿四局谱》,你必须交出。”
方虚竹说:“《围棋廿四局谱》乃家父临终所赐,不敢轻易送人。我这里摆一简单棋局,你若能破,明日则拱手相送。”
小林雄二对于围棋自视甚高,就点头应允。方虚竹遂摆一棋局,让小林雄二回去思谋对局,约他第二天再见。小林雄二率人告退,方虚竹也不送,只望着他们的背影轻轻一笑。方夫人近前说:“如果那小林雄二破了你的棋局,当真要送他那本家传棋书吗?”
方虚竹正色道:“日寇杀我同胞,淫我姐妹,身为医生吾不能用药杀他,凭此棋局亦可报我国仇家恨。”
方夫人不解。方虚竹又道:“小林雄二之伤,乃猛力撞击下阴、气血淤集所致,服此药后宜静心固气,二日可痊愈。但其服药之后,将观吾棋局,那局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吾看其本性,若苦思冥想不得破解之法,必暴怒,怒则伤神,神伤则气散,气散则必死。”
次日,小林雄二没有如约重返方家,却有一队鬼子兵持枪来抓方虚竹,只见方家大门紧锁,门上贴一条幅,字迹遒劲有力,上书:棋杀小林雄二。落款方虚竹。(选自《亦农小小说选集》)请概括总结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开端:②发展:
③高潮:④结局: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方虚竹在大门上贴着落款的“棋杀小林雄二”条幅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方虚竹这一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善良的拯救
曾颖
从火热的公交车站跨上空调车的那一瞬,胥富感觉一股森森的凉气。这些凉气,来自汽车上方的通气管道,也来自车上乘客们的眼睛。
照说胥富是不该上这辆空调车的,因为这车的票价比别的公交车贵出一元钱。那一元钱,可以买将近两斤糙米再加几钱盐巴,足够他吃上一天。
但今天,他决定要上而且坚决地要上,因为他今天要做一件大事情,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很难得做一次大事情,总应该选一辆对得起这件大事的漂亮车才行。于是,他选了一辆最漂亮的空调车。为此,他在车站上足足多晒了十分钟。
售票员卖完票后,很不耐烦地说:“往后站,往后站!”
胥富不知道是自己身上的旧工作服还是自己被太阳晒得泛着黑色油光的脸惹售票员不舒服了。他恨恨然地咬咬牙,但想到他即将要做的大事,他又忍住了,只下意识地捂紧身上的黄挎包。
这时,身后一个脆脆的声音喊:“叔叔。”
胥富没是理睬,这个城市里没人会这样喊他。
“叔叔!”
又一声,还是脆脆的。
胥富回头,看到一个大约十岁的小女孩正冲自己笑。
“你的脚上有伤,来坐吧!”小女孩发出邀请。
胥富仔细看看小女孩的眼睛,那清澈的眼睛里没有半分奸猾,他又看看小女孩让出的半个位子,那上面也没有口水或泡泡糖之类的东西。
小女孩指指自己的脚,说:“我的脚也有伤,只能让你半个位子了。”
胥富看着她的脸,禁不住想哭。但一个大男人在公交车上在一个小女孩面前哭实在是不光彩的事,于是,他咬住牙,对女孩说:“叔不累,你坐。”
“可你的伤口还在化脓啊,你来坐吧!”
女孩伸手拉他,她的手嫩嫩的,胖胖的。这使他想起自己的女儿的手,细细的,黑黑的。一晃已经三年没有看到她了,不知道是不是胖了一些。
他坐下。周围有人开始捂鼻子。女孩问:“叔叔,你的腿是怎么受伤的?”
“钢筋扎的,在工地上。”
“我的伤是滑滑板摔的。对了,你怎么没医?”
“没钱,包工头已经八个月没发工资了。他……跑了。”
“那……你就这么拖着?”
“不,我涂了药的,你看,那黄色的就是,壁虎酒,可管用了,我们伤风感冒蚊虫叮咬都用它。”
“可是已经化脓了。”
“哦……那是脓吗?”
小女孩努力挤了挤身子,从背后把书包拎过来,取出两盒药,说:“这个送给你吧,我的伤快好了。我不想吃了。喏,再给你半瓶水,你别嫌我喝过,你快把药吃了吧,很快就不疼了。”
小女孩像个小老太太,在胥富眼里一片迷蒙地唠叨着。
胥富吃过药,只觉得心里凉乎乎的。
这时车到站了。女孩说:“叔叔,我要下车了,您走好。我妈妈说,无论是什么伤,都会好起来的,您保重。”
胥富点头,泪如雨下。
小女孩一瘸一拐下了车,车开了,胥富盯着她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把手中的黄挎包抱得更紧。
车又静静地朝前开。
世界依旧在静静地运行着。
小女孩永远都不知道,胥富的黄挎包里装着三公斤炸药和七支雷管。她更不知道的是,困为她的几句胥富久未听过的亲切话语,使胥富放弃了干一件惊天大事的冲动。(选自《小小说·大智典》,有删节)请说说你对“这些凉气,来自汽车上方的通气管道,也来自车上乘客们的眼睛”这句话的理解。
在小女孩让座时,胥富保持高度警惕,这说明了什么?
文章反复说胥富要干一件大事,请合理推断出这件大事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干这件事?
文章的题目是“善良的拯救”,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善良,作者除了正面描写小女孩对胥富的关心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细节对此作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促织,促织!
宗璞
秋来了。
最初的信息还在玉簪花。那一点洁白的颜色仿佛把厚重的暑热戳了一个洞,凉意透了过来。渐渐地,鼓鼓的小棒槌花苞绽开了,愈来愈多,满院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人走进屋内有时会问一句,怎么会这样香,是熏香还是什么?我们也答说,熏香哪有这样气味,只是花香侵了进来罢了。花香晚间更觉分明,带着凉意。
一个夏天由着知了聒噪,吵得人恨不得大喝一声“别吵了!”也只能想想而已,谁和知了一般见识?随着玉簪的色与香,夜间忽然有了清亮无比的鸣声,那是蟋蟀!叫叫停停,显得夜间愈发的静,又是一年一度虫鸣音乐换演员的时候了。知了的呐喊渐渐衰微,终于沉默。蟋蟀叫声愈来愈多,愈来愈亮。清晨在松下小立,竹丛里,地锦间都有不止一支小乐队,后来中午也能听到了。最传神,最有秋之意韵的鸣声是在晚间,似比白天的鸣声高了八度,很是饱满。狄更斯在《炉边蟋蟀》这篇小说里形容蟋蟀的叫声“像一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闪烁。歌声到最高昂时,音调里便会出现微弱的,难以描述的震颤”。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喜欢这小东西,说炉边能有一只蟋蟀,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
我们的小歌者中最优秀的一位也是在厨房里。它在门边,炉边,碗柜边,水池边转着圈鸣叫,像要叫醒墨沉沉的夜,叫得真欢!叫到最高昂处似乎星光也要颤一颤。我们怕它饿了,几片白菜叶子扔在当地,它总是不屑一顾。
养蟋蟀有许多讲究,可以写几本书。我可无意此道,几十年前亲戚送的古雅的蛐蛐罐,早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喜欢在自然环境中蟋蟀的歌声,那是一种天籁,是秋的号角,充满了秋天收获的喜悦。
家人闲话时,常常说到家中的两个淘气包——两只猫;说到一只小壁虎,它每天黄昏爬上纱窗捉蚊子,恪尽职守;说到在杂物棚里呼呼大睡的小刺猬,肚皮有节奏地一凸一凹,煞是好看。也说到蟋蟀,这小家伙,为整个秋天振翅长鸣,不惜用尽丹田之气。它的歌声使人燥热的梦凉爽了,使人凄清的梦温暖了。我们还讨论了它的各种名字。蟋蟀,俗名蛐蛐,一名蛰,一名促织。
促织这两个字很美,据说是模仿虫鸣声,声音似不大像,却给人许多联想。促织,可以想到催促纺织,催促劳动,提醒人一年过去了大半,劳动成果已在手边,还得再接再厉。
《聊斋志异》中有《促织》一篇,写官府逼人上交蟋蟀,九岁孩童为了父母身家性命,魂投蟋蟀之身。以人的智慧对付虫,当然所向披靡。这篇故事不止写出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的暴虐荒唐,更写出了人的精神力量,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著,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
近来,我非常不合潮流地厌恶“潇洒”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已被用得极不潇洒了,几乎成了不负责任的代名词。潇洒得有坚实的根底,是有源有本,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人格体现,不是凭空追求能得到的。晋人风流的底是真情,晚明小品空灵闲适的底是妙赏。没有底,只是哼哼唧唧自哀自怜,或刻意作潇洒状,徒然令人生厌。
听得一位教师说,她班上有一个学生既聪明,又勤奋,决不浪费时间。她向别的同学推广,有些人竟嗤之以鼻,说“太牲了!”经过解释,才知道牲者畜牲也,意思是太不像人了。
究竟怎样才像人?才是人?才能做与“天地参的人”?只是潇洒么?只是好玩么?
听听那小蟋蟀!它还在奋力认真地唱出自己的歌!
促织,促——织——(选自2007年第2期《中国校园文学》)作者是怎样写秋天不知不觉全面到来的?
有人评说作者在促织鸣叫的歌声里,听到了别样的意味,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听到的“别样的意味”有哪些?
文中顺手拈来狄更斯的《炉边蟋蟀》与《聊斋志异》的《促织》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作者从小小的蟋蟀身上挖掘出奋力、认真的精神象征,对流俗进行了批驳。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导引这一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