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个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古代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建构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芹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炼、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C.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D.诗歌与音乐、绘画、戏剧乃至建筑都有广泛的联系与密切的关系,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甚至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它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明,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寒山寺悟禅
  王本道
  少时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还以为这寒山一定是个古木参天、风景佳秀的名山。许久之后,才得知寒山乃唐代一位高僧的名字。平心而论,《全唐诗》中所收张继的40余首诗中,其他诗作称不上是上上佳品,惟独这首《枫桥夜泊》堪称唐诗中的精品。诗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禅林;寺又使张继和他的诗远播重洋。今年暮春的一日,我有幸造访这千年古寺。
  大雄宝殿的香火很旺,身着各色服装的善男信女们虔诚地顶礼膜拜着,众位高僧也手持木鱼,双目紧闭,肃穆地为膜拜者口诵经文。据说,寒山寺的古钟只有午夜时分才可敲响,千余年来,那108下钟声不知震撼过多少人的心扉。然而让我奇怪的是,眼下还是正午时分,伴随着大雄宝殿庭院里的袅袅青烟,钟楼里的钟声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寺内碑廊陈列的碑刻闻名遐迩,有《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张继的这首诗,历来的注释一直比较低调,称其是一首抒发羁旅愁绪的七绝。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特别是三四两句,以往普遍认为是凄楚的钟声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浓烈。而我却以为,恰恰是这钟声使作者自省自警,从一腔愁绪中得到了解脱。按佛法的说法:“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当年张继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羁旅枫桥,冷月西斜,栖乌惊噪,难免悲从中来。但作者的情绪并没有只限于此,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来,他深受启迪,于是诗兴大发,留下了这千古绝唱。或许也正是这钟声才清除了他不第的烦恼,促使他继而刻苦攻读,再次进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果真如此,我想,那《枫桥夜泊》大概应该归于禅诗一类了。
  本人并不信佛,也不谙禅事,但进得庙来也想体会一下个中的滋味。要学禅事进入禅的境界还真是件难事,只有靠自己的灵性去认识或领悟。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穷之处不但不烦不恼且产生了观云的兴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现了作者被罢官后贬到边陲的心境,尽管孤独寂寞,却仍有“寒江独钓”的兴味。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一种大境界、大超脱。正由于这样,我国历史上众多的知识分子尽管一生之中在宦海几经沉浮,但大多都能虚怀若谷,安之若素。
  走出寒山古寺,日已西斜,毗邻寺庙的古道之上,长街人流,裙带飘香,“人面桃花相映红”。许多人周身洋溢着朝拜之后的虔诚与满足。其实,这光怪陆离的人世间,正设置着种种诱人的机遇和恼人的坎坷在等待着他们。是春风得意抑或是厄运当途,任何人都无法预料。既然进庙烧香,就要有个禅的心态,否则,欲无止境,当了皇帝还想成仙,天生的幸运儿总想锦上添花,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导致物极必反,喜极生悲。只是哪得诸般都占尽呢?凡人还是应该调整心态,安心静虑,平和地待人、待己、处事。即使是华盖当头又无力回天,那就学学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还能落得个“知足者常乐”的结局呢!
  (选自《散文垫高心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作者认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上上佳品,该诗的第一、二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对《枫桥夜泊》这首诗,历来认为是一首抒发羁旅愁的诗作,但本文作者另有研究。请简要概述作者的观点。(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造访寒山古寺后,是从哪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悟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回望戈壁
  赵 炜
  见惯了中原大地麦苗青青的柔美、梧桐树叶的繁茂、月季花开的耀目——猛一看到碎石满地的戈壁滩,我的视线不由得变得高远起来,西部特有的辽阔苍茫一下子就印在了脑海。
  在从嘉峪关通往敦煌的路途中,远望祁连雪山,晶莹沁心,近瞻戈壁沙漠,伸展无垠。戈壁滩,意即寸草不生的地方。塞外雨少,全靠渠水灌田,每遇山洪暴发,裹石而下,沟渠四溢,碎石成滩,年久即成戈壁。这里杳无村树,满地坚沙卵石自由地翻滚着,唱着孤独的歌。强烈的紫外线把大地照射得焦灼难耐,使沙砾镀上了金色,随风翻涌,如叠浪,似瀚海。然而这里也不时有绿色的小植被出现在眼前,那就是戈壁上盛开的青青的骆驼刺。随处可见的还有粉红色的沙枣花,瘦瘦的芨芨草等。它们就如这里的主人,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家园。在凝望戈壁的眼睛逐渐疲劳的时刻,突然还会呈现出一片如茵绿野,谁都知道那就是绿洲田园,沟沟坎坎,红柳点缀,生机盎然。
  回望戈壁,我不知怎的竟然感到一种深深的眷恋,不仅是对这里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好像还有更多。这片土地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在昔日的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商人带着自己的驼队艰难跋涉,那一声一声的驼铃中,牵系着多少寻梦人的心曲。明代长城最西的起点嘉峪关,古时有多少军队将士和使者在这里通过,踏上漫漫征途。“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多慷慨悲歌,几多家国情怀。关门旁有许多过路客人题写的诗词,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把门关,要回家乡难上难。”诸多诗歌都表达了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洒脱豪迈,吟咏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惆怅。同时,这里还有祁连山的回声,有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西路军的悲壮之行,有美丽飒爽的红军女战士的英魂……有太多不朽的篇章和历史的记忆。
  画家张大千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这里都是画画的好素材。”从中原地区千里迢迢来到戈壁,的确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机遇。这里的苍茫天地、血色残阳、漫道雄关等都能使艺术家找到新的题材。作为一名旅行者,我也将自己的情感与渴望融入了这片土地中,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涌动的像火焰一样的激情。看着戈壁滩上的一队队骆驼、一丛丛骆驼刺、一片片芨芨草,感觉是那么亲切,它们是戈壁的生灵,是生命的甘泉,也是一代代大漠人坚强不屈的灵魂所在。我明白了,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想有一个精神的栖息地,有一个放置灵魂的场所。而我在戈壁滩上,则体验到了一种放达旷远的人生滋味。
 ..文章写戈壁,开头却从中原的麦苗、梧桐、月季写起,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解释“它们就如这里的主人,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家园”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末尾说“有太多不朽的篇章和历史的记忆”,这里的“篇章”和“记忆”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我明白了,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想有一个精神的栖息地,有一个放置灵魂的场所”这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从维熙
  思念是一种享受。比如,在冬日里思念起小花萌芽的早春,在春日里思念起十月的枫红,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起百花争艳的春天,都会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一丝慰藉。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
  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无所不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可以载人登上月球,一台笔记本电脑,任你访问世界的名山大川,天与地之间距离浓缩到方寸之间,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但是将其放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不久前,友人从美国打来电话说:“你在电脑上安上一个出像设备,我们通话时就可以面对面地看见彼此的形影了。”我说:“别,还是让我留下点想象和思念的空间吧!”之所以这么回答,因为我不想让电子光波破坏了思念的情怀。如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他的肖像,那固然有瞬间面对面的快乐,但是思念与想象之苦与乐,便会随之化为泡影。人类生活———包括亲情在内,是需要一点距离的,假如溶解了这种距离,感情的天平永远在平衡点上,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更何况,我刚回来探亲不久,朋友们的音容笑貌,还鲜亮地活在我的记忆库中呢?!
  古代诗词中的“长相思”,来自于“久离别”。余光中一首《乡愁》的诗章,所以那么撕裂肝肠,就是因为“久离别”而后孕生出来的“长相思”。当然作为民族统一大业来讲,除非一小撮“台独”,没有人会希望民族长期分割,但是这种《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上架起飞虹的力量。不是吗?民族情愫如此,亲情与爱情的真谛,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民谚中“久别胜新婚”的成语,不就是对思念的最好诠注吗!常常见到一些时尚中的人,像蜜蜂巢居那般形影不离,殊不知没有空间没有思念,没有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感情田园中的绿阴会褪色的,没有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是会变质变味的——虽然伊人仍旧,但实质上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了。
  古人说的“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不是空对空地坐而论道。而是实对实的感情界定。记得,1998年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出口后,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此,全然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1”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人类感情世界的精神数码有含金量,是难以跟随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的动作翩翩起舞的。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的灵魂的泼皮游戏。如果将此延伸到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那般的精神墓场。
  当然,电子时代给予我们许许多多前人无法想象的方便,因而我们常为生在这世纪而庆幸,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一直到笔记本电脑和无所不能的飞机,给了我们生活“直达车”的快捷,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因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乌有。看看春运时人头攒动的车站吧,那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如果人间死了这种思念,还会有这种精致的画面吗?
  保留一点思念与想象的空间吧!那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所独有的精神彩虹。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7年2月17日)
  ..结合全文,作者为什么说“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解释下面两句话。
  ①为什么说“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说“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在构思立意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既写到古诗词,又谈到余光中的《乡愁》诗章,还提及中国民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段中,作者对“时尚和古典”的态度如何?作者借此话题贬斥了社会怎样的现实状况?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巴金
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蓝天。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我觉得我的身子一下子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我想起了那个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路易斯·发布里在几年前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几岁的时候。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也是独裁者莫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敌人。没想到他没有看见自由的意大利,在那样轻的年纪,就永远闭上了眼睛。1927年春天在那个多雨的巴黎城里,某一个早上阳光照进了他的房间,他特别高兴地指着阳光说,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可喜的事。我了解他的心情,他是南欧人,是从阳光常照的意大利来的。见到在巴黎少见的阳光,他又想起故乡的蓝天了。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见到。
我也很像发布里那样热爱阳光。但有时我也酷爱阴雨。
十几年来,不打雨伞在雨下走路,这样的事在我不知有过多少次。就是在1927年,当发布里抱怨巴黎缺少阳光的时候,我还时常冒着微雨,在黄昏、夜晚走到国葬院前面卢梭的像脚下,向那个被称为18世纪世界良心的巨人吐露一年轻异邦人的痛苦的胸怀。
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我时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受不了煎熬。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
水滴从头发间沿着我的脸颊流下来,雨点弄污了我的眼镜片。我的衣服渐渐地湿了。出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模糊的雨景,模糊……白茫茫的一片……我无目的地在街上走来走去。转弯时我也不注意我走进了什么街。我的脑子在想别的事情。我的脚认识路。走过一条街,又走过一条马路,我不曾跌倒在地上。在雨中,我的眼睛看不见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我常常走了一个钟点,又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我回到家里,样子很狼狈。可是心里却爽快多了。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
我知道俄国人有过“借酒淹愁”的习惯。我们的前辈也常说“借酒浇愁”。如今我却在“借雨洗愁”。
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经历了这场大雨,我仿佛又看到了阳光。
(1941年7月20日)
..作者在写自己对雨的热爱之前,为什么花了两小节写“发布里热爱阳光”?
答:


..联系上下文,解释“在雨中,我的眼睛看不见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这句话的含义。
答:

..作者说:“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全文来看,作者爱雨有哪些原因?请简要地概括说明。(不超过45个字)
答:


..作者说“我受不了煎熬,我预感到一个可怕的爆发”,联系时代背景,根据文意解释“爆发”。
答: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文章中,“雨”是作为帮助处于心灵的黑暗中的作者见到“阳光”的外界力量出现的,代表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B.所谓“不健全的性格”是指作者内心极度的矛盾,“爆发”是指作者希望投身于民族的解放事业当中去。
C.文章所描写的雨中的世界,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反动专制统治的象征。
D.作者说自己是在“借雨洗愁”,说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作者暂时还无法看到阳光,因此他在借雨来逃避自己内心的痛苦。

E.文章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痛苦迷惘中走出人生的风雨,见到阳光的过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芦  苇
①那些草从黑色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 ,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物价瓣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朝廷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 。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⑤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⑥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⑦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选自《散文选刊》)
.、原文第③段中说:“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 ”一句,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 ”,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写芦苇时写出了它哪些方面的特征?联系全文,分条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结尾一句说“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浅谈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
(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浅谈文章的观察和感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