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政部国家减灾办于2015年4月9日发布了2015年一季度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一季度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523.1万人次受灾,31人死亡。在西部地区地震频发。一季度,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6次,均发生在西部地区。其中,3月1日云南沧源县5.5级地震和3月30日贵州剑河县5.5级地震损失较重,两次地震震中均位于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房抗震能力差,灾区群众自救能力弱,灾贫叠加导致灾害影响加重。1月10日新疆阿图什市5.0级地震、1月14日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5.0级地震、2月4日西藏改则县5.2级地震和2月22日新疆沙湾县5.0级地震均给当地造成一定损失,引发社会关注。
材料二: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和寻求突破的过程,是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不断推进的过程,“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此,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面对西部频发的自然灾害,我国应如何科学应对、积极防御,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
(2)有人说,“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请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二予以评析。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选择正确的上升环节 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的价值准则,是经过长期的沉积和改良,代代相传,区别于其他家庭和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让一代一代传人立身于社会、终身受益的品质。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的教育和传承,留下了“岳母刺字”、“孔融让梨”、“钱财如粪土、荣华富贵如烟云”等无数绝伦故事。亿万家庭的家风,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崇德明理、向善向上、讲求礼义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气象的生动写照。
家风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家风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影响人们的一生。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国风的基础。家风正则国风清,家风乱则国风浊。“传统家风”再次回到公众视野,对于道德回归、价值重建不无裨益。每个家庭都加强家风建设,才能保障家庭的幸福,促进事业的兴旺、国家的富强。
(1)有人认为家风建设重在继承传统;有人认为家风建设重在创新发展。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综合评价上述观点。
(2)你的家庭具有怎样的优良家风? 请分别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各列举一条并说明理由。

材料: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度和收视效果,仅在戛纳电视节上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有境外媒体评价该片是文化传播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朴实地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故事推动影片进程,并设置悬念,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侩值观等传播障碍。一伍日本女大学生观看该片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中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演讲伊始,习近平充满感情地回顾拥有两千多年历史、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他说,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习近平表示,中国希望同欧亚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大力加强务实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运用“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辐射扩大,而安徽与长三角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据统计,长三角资金占我省利用省外资金的55%左右,长三角已成为我省旅游最大的外来客源地,占我省外来客源的50%以上。同时安徽70%以上的劳务输出集中在长三角, 34%的煤量、11%的发电量输向长三角,皖江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使安徽增速跃居中部第一位,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材料二: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布。《意见》将安徽省作为长三角一部分,安徽正式迈入长三角省份行列,合肥成为长三角重要副中心城市,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也和苏南、舟山群岛新区等共同成为长三角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述安徽省积极融入“长三角”的经济意义。
(2)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安徽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我国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14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议:
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就要在提高消费能力、
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
(1)指出材料一中图1与图2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我国重视消费对GDP贡献率的经济原因,并运用消费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应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提四点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