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而奉其身,尤割股以啖(喂)腹”。关于君民关系, 唐太宗理解为:“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引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重视发展经济。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四 “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这一政策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什么?请例举贞观之治的措施加以说明。此后哪位皇帝在位时唐朝步入鼎盛时期?(1分)
(2)从材料二中看出孙中山认为社会革命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中国在农业方面成功的社会变革有哪些?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
(4)材料四中“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什么效果?(2分)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上,日本屡屡侵犯中国,近年来,中日关系又被推上风口浪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中国抗击的是日本的哪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两次战争有什么的结果如何? 从两次战争中可以认识到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松冈环是日本大阪的一名普通小学教师。自1985年后,每年“8•15”她都带领日本民间团体“铭心会”到南京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今年3月25日,她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一批重要资料。这是她近年在日本走访当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的证言及史料,包括日兵从军日记、战时图片、侵略图、信件等。她说:“日本曾经给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现在日本国内的教育隐瞒了当年侵略史实,这是不对的,我要让大家了解历史真相。”
——摘自新华网
(2)材料二中,松冈环到南京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为什么定在每年“8•15”? “现在日本国内的教育隐瞒了当年侵略史实,不但没有反省战争罪行,而且还在不断制造中日摩擦,从中日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三 2014年2月25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7日下午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3)我国设立这两个纪念日的历史依据分别是什么?表明中国人民怎样的立场?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当到了关键时刻,需要继往开来时,往往是思想先得以解放。思想是行动的先驱。历史上任何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一所陈述的史实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对以后哪个朝代最先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天演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纲领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2) 上述思想主张开启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里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分析图片,回答问题:
(3)上面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终解决了哪一错误思想的影响?它为哪一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图片二中邓小平所说的“基本路线”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制定的?这一次讲话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2015年柴静拍摄的宣传片《苍穹之下》唤起人们对大气污染的重视,从历史角度看西方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三:煤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释放出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其它有害物质。18世纪,城市上空出现烟雾现象,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天也需要人工照明,共至造成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洛杉矶)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老人达400多人。
请回答:
(1)材料一变化图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个事件中的代表科技成果是什么?这项成果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材料二的变化图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起科技代表成果是什么?这个事件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认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吸取什么教训?(5分)
社会主义事业寻妖一个长期探索的历程。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历史事件?(2分)简要分析这一事件导致的后果。
材料二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认了市场关系的作用,它构成了这一政策的核心。
——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2)材料二评述的是苏俄哪一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摘自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3)根据世界历史知识,从国际形势角度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并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
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成就辉煌,这是极为难得的。中国文明所以没有中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密切相关。阅读材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说出该措施的影响。 (3 分)
(2)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了什么货币?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的影响?(3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列举一项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具 体措施。
(4)根据材料四反映清初哪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政府还有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