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表中左栏信息,回答右栏有关问题:
信 息 |
问 题 |
①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不少于最内层电子数。其中X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
(1)X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是 |
②在一定条件下,上述四种元素的单质均能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其中Z元素的氧化物既能溶于稀硫酸,又能溶于浓NaOH溶液。 |
(2)Z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周期,_____族。 |
③Y固体单质与盐酸反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烧碱溶液,最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
(3)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
④向上述四种元素的单质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烧碱,固体部分溶解,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溶液,最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 |
(4)最终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 |
⑤X、Y、Z、W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
在763 K和3.04×104kPa时,用CO与H2合成CH3OH:CO(g)+2H2(g)CH3OH(g)。
(1)设起始时,n(H2)∶n(CO)=m,平衡时CO转化率为α,CH3OH的体积分数为y,则m、α、y三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
(2)将下表已知数据代入上述关系,进行计算,将结果填入表中:
m |
α |
y |
1 |
0.25 |
① |
2 |
0.45 |
② |
3 |
③ |
19.35% |
(3)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最佳反应物的配比m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在某条件下,容器中有如下平衡反应:A+4B2C+D,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此时,A、B、C的物质的量均为a mol,而D的物质的量为d mol。
(1)改变a的取值,再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以使反应重新达到平衡。并限定达到新的平衡时,D的物质的量只允许在d/2到2d之间变化,则a的取值范围应是_______(用a和d的关系式表示)。
(2)如果要使本反应重新建立的平衡中,D的物质的量只允许在d到2d之间取值,则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从下列给出的选项中选择)。
A.升高反应温度
B.增大反应容器内的压强
C.增大反应容器的容积
D.降低反应温度
E.减小反应容器内的压强
F.减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气态可逆反应:mA(g)+nB(g)pC(g)+qD(g),符合图2-31。
图2-31
试用“>”或“<”填(1)~(4)题。
(1)温度T1_________T2。
(2)压强p1_________p2。
(3)m+n_________p+q。
(4)正反应为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牙齿表面由一层硬的、组成为Ca5(PO4)3OH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下列平衡,向右为脱矿过程,向左为矿化过程:Ca5(PO4)3OH(s)5Ca2++3
+OH-
(1)人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其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a5(PO4)3F(s)的溶解度比上面的矿化产物更小,质地更坚固。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当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剂后能够防止龋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原理,请提出一种其他促进矿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化学反应2A(g)B(g)+D(g)在密闭容器中分别在下列四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B、D的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序号时间 |
0 |
2 |
3 |
4 |
800 |
℃ |
800 |
℃ |
|
1 |
1.0 |
c2 |
c3 |
1.0 |
10 |
0.80 |
0.60 |
0.92 |
0.20 |
20 |
0.67 |
0.50 |
0.75 |
0.20 |
30 |
0.57 |
0.50 |
0.63 |
0.20 |
40 |
0.50 |
0.50 |
0.60 |
0.20 |
50 |
0.50 |
0.50 |
0.60 |
0.20 |
60 |
0.50 |
0.50 |
0.60 |
0.20 |
(1)实验1中,反应在10至20分钟内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v(A)=______________。
(2)实验2中,A的初始浓度c2=______________mol·L-1,反应经20 min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隐含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3的化学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化学反应速率为v1,则v3______________v1(填“<”“>”或“=”=,且c3______________(填“<”“>”或“=”=1.0 mol·L-1。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的正反应是_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