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唐朝时期,书生张三出生于人杰地灵的A地(大运河的最南端,我们现在称之为杭州)。战三苦读寒窗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在离船登岸之地B(大运河的中心)遇雨,全身棉布新衣湿透,避进一老翁家。老翁沏茶热情款待,并点燃炭火为张三烘干衣服,还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张三又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京城C,他看到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到这里,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战三凭一手漂亮的“颜体”楷书和一篇优美的文章及第(考中),之后被分到B郡担任一个官职。张三为答谢老翁,送他一套景德镇瓷茶具;还带老翁的儿子到京城C的“瓦子”中玩,张三朗读了唐诗《忆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1)A地指的是哪?
(2)张三离船登岸之地B是哪座城市?C地是指哪里?
(3)张三漂亮的“颜体”楷书是模仿唐朝大书法家谁的书法?,与其同时代的书法家还有谁?
(4)张三参加的科举考试是当时最重要的科举科目,你知道最重要的两个科目是什么吗?
(5)上述材料中有多处与唐朝历史不符的知识性错误,你能找出来吗?(至少找出2处,在文章中用______划出来。)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刚刚过去的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了7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三: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四:

请回答:
问题一:“管仲相桓公”之后,桓公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两项内容?这一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问题三:材料三、四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他的改革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2分)
问题四: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向全面深化推进,请你谈谈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分)

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问题一:图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为巩固辽阔疆域,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
问题二:读图2《西汉疆域图》,斜线覆盖区域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西汉政府在这里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问题三:读图3,哪一战役奠定了图3局面形成的基础?(1分)孙权建立了图示中哪个政权?(写字母)(1分)结束图3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是哪一朝代?(1分)
问题四:读图4《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原因有哪些中原汉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问题五:根据以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材料:清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清政府下令只开……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中的“一处”指什么地方?并由政府特许的什么机构来经营贸易?
(2)这体现了清朝的什么对外政策?这种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材料一:“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郑和描述船队远航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该朝代的建立者为加强君权设立了什么特务机构?
(2)郑和在远航中需要用到什么来指示方向?这种东西什么时期开始用于航海?
(3)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有什么光辉的业绩?在该朝代是谁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材料一:通过“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
材料二: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材料三: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四:在中央设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哪些皇帝实行的措施?
(2)这些措施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