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该国“社会制度初显优”最集中体现在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 D.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
结论 |
|
A |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
B |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
C |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
D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设立迁移监督委员会,监督迁移东南沿海厂矿至西南大后方。到1940年底,内迁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7.09万吨,技工1.2万余人。该年底,迁移厂矿已大部分复工。大批工业的内迁在战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平衡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格局 | B.便利了官僚资本控制经济 |
C.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 |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这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
C.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 D.富人乐于纳稅 |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大革命曾指出:“人们应当预见,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主要是指
A.君权神授 | B.基督教思想 | C.启蒙思想 | D.马克思主义 |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 B.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
C.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 D.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