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 A.农业集体化道路 |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 C.社会主义制度 |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政策措施有
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进行技术、干部支援
③实行改革开放④进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966、1967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发展情况如下:
| 年份 |
工业总产值 |
比上年 |
国家财政总收入 |
比上年 |
| 1966年 |
2534亿元 |
+17.8% |
558.7亿元 |
+24.4% |
| 1967年 |
2104.5亿元 |
-10% |
419.4亿元 |
-25% |
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比上一年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①“八大”制订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②“大跃进”中的错误被彻底纠正
③“文革”动乱尚未扩展到经济领域 ④1965年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
|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
|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
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阶段中提出的重要土地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
A维护农民阶级利益 B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C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D适应当时的社会条件C
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并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日本面临的国际条件看,这三次战争的相似之处是 ( )
A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B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C欧美列强矛盾重重 D欧美各国人民革命运动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