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民谣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乡镇企业的崛起 |
C.农业合作化的深入开展 |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始于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鸦片战争 |
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该表反映了上海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中心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光绪皇帝得到外国人进献的某样贡品,经常在皇宫大内玩耍,溥仪为了它派人锯平了宫殿里的很多楠木门槛。请问这会是什么贡品
A.滑板 | B.旱冰鞋 | C.自行车 | D.摩托车 |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下列图片反映的服饰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的是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