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可能是全球化
| A.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规范化 |
| B.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 |
| C.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
| D.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
列宁说:“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俄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苏维埃俄国为此实施过的措施有
①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②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④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内容有“海洋上航行有绝对自由”,“取消一切经济障碍和确立贸易条件平等“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其最终目的是
| A.争当海上霸主 | B.争夺贸易霸权 | C.建立国际联盟 | D.攫取世界霸权 |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意、日五国的意图、行动措施及斗争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
| A.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 B.都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
| C.都赞同限制战胜国海军军备 | D.都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
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主要是
指
| A.重新确立了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原则 |
| B.美国攫取了日本在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权益 |
| C.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扩张 |
| D.挽回了美国在巴黎和会上丢掉的面子,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 |
20世纪初,美国从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转变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实力迅速膨胀不再需要日本作为侵略中朝的助手 |
| B.一战期间美日是敌对的双方,美国必然要削弱日本 |
| C.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同美国的利益发生了 |
| D.日本企图建立在亚洲和太平洋的霸权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