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小金分别用甲盐的晶体配置了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和30%的B溶液,但忘了贴标签,请你运用两种不同的科学原理,分别设计两个简单实验来判别这两瓶溶液。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方案和明确的判别依据。有下列仪器、物品供选择:量筒、天平、
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漏斗、玻璃棒、滤纸、温度计、新鲜罗卜、甲盐的晶体。
(实验室的室温为30℃,30℃甲盐的溶解度为50g)
方案1:
判别依据:
方案2:
判别依据:
(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以验证产物 中有乙烯生成且乙烯具有不饱和性。当温度迅速上升后,可观察到试管中溴水褪色,烧瓶中浓H2SO4与乙醇的混合液体变为棕黑色。
(1)写出该实验中生成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认为:考虑到该混合液反应的复杂性,溴水褪色的现象不能证明反应中有乙烯生成且乙烯具有不饱和性,其理由正确的是()
a.乙烯与溴水易发生取代反应
b.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烯
(3)乙同学经过细致观察后认为试管中液体分层,油状液体在下层的现象可证明反应中有乙烯生成,请你写出下层该物质与NaOH水溶液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对上述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在Ⅰ和Ⅱ之间增加如图装置,以除去乙烯中的杂质气体,则A中的试剂应为B中的试剂应为________,气体经过B无现象即可证明是较为纯净的乙烯。
(5)若证明乙烯和溴发生的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可将产生的气体经净化后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再接入如图装置,向 D中加入_________溶液,若无淡黄色沉淀产生,则能证明。
某校学生小组为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并证明乙酸为弱酸,进行下述实验.
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关系该校学生设计了下图的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
(1)某生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时,先关闭止水夹,从左管向U型管内加水,至左管液面高于右管液面,静置一段时间后,若U型管两侧液面差不发生变化,则气密性良好.你认为该生的操作正确与否?_________ (填“正确”或“错误”)大理石与乙酸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
(2)装置A中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实验现象为 ___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
(3)有学生认为(2)中的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理由是乙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乙酸也可以和苯酚钠溶液反应,生成苯酚.改进该装置的方法是 _________ 证明乙酸为弱酸
(4)现有pH=3的乙酸溶液、蒸馏水、石蕊试液及pH试纸,选用适当的仪器和用品,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证明乙酸为弱酸 _______ __
(5)在相同温度下,测定相同物质的量浓度
a.NaHCO3溶液 b.Na2CO3溶液 c.CH3COONa溶液 d.﹣ONa溶液
的pH,其pH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 _________ (填溶液编号)
在生产生活中,金属腐蚀所带来的损失非常严重,所以防止金属腐蚀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对金属腐蚀进行了探究.
(1)分别在三个洁净干燥的试管中各加一个洁净无锈的铁钉,再在其中两个试管中加入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它操作请仔细观察图1:_________ 号试管中的铁钉最容易生锈.由此可见,铁制品生锈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 .
(2)如图2所示,铁处于A、B、C三种不同的环境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序号):_________ .
(3)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为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7000亿美元,我国因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4%.
①钢铁在发生电化学腐蚀时,负极反应为:_________ .
②请写出用稀硫酸除去铁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
③请根据不同的原理,提出防止钢铁腐蚀的两条合理措施:_________ 、_________ .
为了比较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可在实验室先制取Cl2,并将Cl2依次通入NaBr溶液和淀粉KI溶液中。有如下图所示的仪器(橡胶塞均为双孔)及药品,试回答:
(1)若所制气体从左向右流向时,上述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H接____、___接___、___接___。
(2)装置3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1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4)通过本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探究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1.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沸水中;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A. 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做不定向运动,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
2.向新制得的Na2S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的氯水 |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
3.将一小块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
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4.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
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
5.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
E.生成淡黄色沉淀 |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1)实验用品: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Na2S溶液。
仪器:①,②,③,试管夹,镊子,小刀,玻璃片,砂纸,酒精灯等。
(2)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离子方程式)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离子方程式 |
1 |
||
2 |
||
3 |
||
4 |
||
5 |
(3)若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相对强弱来验证Mg、Al失电子能力的强弱,请你设计实验(实验用品自选,不要求写化学方程式):。
(4)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