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军不许陈,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专:独掌 |
B.敢问其目目:条目 |
C.军皆定次,次序 |
D.白刃始合合:交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虚则进 置杯焉则胶且 |
B.是故智者为之谋 君尝为晋君赐矣 |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蚓无爪牙之利 |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是,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的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4小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
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眞《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语诸侯曰 语: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委:丢弃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志 D.噫!我固无恙 恙:祸患 |
2.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
4. |
将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2)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1. |
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
2. |
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
3. |
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 |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
5. |
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 |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
2.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 |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译文: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译文: |
4. |
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答: |
5. |
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和的品质。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
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
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译文: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译文: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出门不远,闻丛薪杂草中寒率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息肩路隅,蛇亦顿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径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
二青在山中数年,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呼曰:“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日状。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属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圆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年大青死期:满 | B.二青亦渺渺:渺小 |
C.荷去教之旋折荷:担、扛 | D.祝而纵之祝:祷告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勿扰行人,以犯天谴 |
B.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因与交首吐舌 |
C.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且怒而仇焉者 |
D.蛇人乃祝小青曰/乃恋恋有故人之意 |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二青、小青情深意厚的一组是:
①既明启笥,二青亦渺②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③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④蜿蜒笥外,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⑤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 ⑥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
A.①③④ | B.③⑤⑥ | C.②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耍蛇人发现二青不见了之后,还是期待二青能够自己回来,因为以前也出现过二青自己跑掉后又回来的情况。 |
B.一般耍蛇人对蛇的要求很高,如果蛇太大太重了就要丢弃了,但因为这两条蛇特别机灵驯服,所以耍蛇人舍不得丢弃它们。 |
C.二青在山中经常骚扰过路客人,耍蛇人听说后就让二青带走了小青,从此它们不要再惊扰行人,消失在山林中。 |
D.二青作为一条蛇尚且能够眷恋故人之情,听取主人的劝告,不再作恶,而很多人却常常恩将仇报,竟然还不如蛇这种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