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卷历史3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
晚清驻英公使薛福成称英国贫孩院“绰有三代以前遗风”,“不甚背乎圣人之道。”郑观应也认为西方的福利慈善事业“意美法良,实有中国古人之遗意。”这表明他们( )
A.希望复古“三代” | B.主张中体西用 |
C.认为“中西同源” | D.主张效法西方 |
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 )
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 |
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 |
D.晚清时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
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尚治》篇中这样描述君主应有的作为:“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存心如赤子,处身如农夫,殿陛如田舍,衣食如贫士,海内如室家。”这表明他( )
A.反对君主专制 | B.主张执政为民 |
C.主张君民共治 | D.主张人民主权 |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这表明( )
A.重义轻利开始改变 | B.商人地位普遍提高 |
C.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 D.重农抑商名存实亡 |
北宋石守信原本作战勇猛且一向“重义轻利”,但自从“杯酒释兵权”发生之后,他忽然开始追求声色犬马,疯狂聚敛财物,对他的这一“表现”,《宋史》如此评价道:“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由此可见“杯酒释兵权”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造成了人才浪费 |
C.导致将领普遍的不满 | D.致使功臣自污以自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