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B.义和团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非议员的奴仆”,这种状态发生在19世纪的()
A.英国 | B.德国 | C.美国 | D.中国 |
1714年以后,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因不谙英国事务,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这表明()
A.国王权力逐渐削弱 | B.国王不再对内阁负责 |
C.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 D.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
“所谓正义,主要地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是古罗马的法律谚语。这一谚语被欧洲人再次广泛宣扬是在()
A.文艺复兴中 | B.宗教改革中 | C.光荣革命中 | D.启蒙运动中 |
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此语实际上()
A.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 |
B.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 |
C.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 |
D.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 |
普罗泰戈拉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其理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客观评价古希腊城邦制存在的根本原因 |
B.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
C.科学阐释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
D.强调美德即知识,突出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