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广东卷文综39)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
(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材料一 下列左图:半坡氏族的骨器、石器,右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材料四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右图与左图生产工具相比有何优点?右图生产工具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领域出现何种新现象?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新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3)依据材料三、四对近代上海的描述,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
中西贸易的发展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析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对比一战前后的欧洲地图,说出其政治版图发生了哪些变动?(4分)
(2)一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各国做了哪些努力?(6分)
(10分)【历史——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每个法国人每天都在他的财产、人身、福利或自尊方面受到某种旧法律、某种旧政治惯例、某些旧权力参与的妨碍,而他看不到任何他本人能采用的医治这种特殊疾病的药方。似乎要么全盘忍受,要么全盘摧毁国家政体。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原因。(4分)
(2)卢梭为“医治这种特殊疾病”而开出的“药方”是什么?(6分)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他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梦境增张扩大,然后就像泡影般破灭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1)王安石的“美梦”是什么?其实现梦想的条件有哪些?(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梦境”为何“像泡影般破灭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