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见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选自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周:接济,救济 | 
| B.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被:遭受 | 
| C.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脱:推脱 | 
| D.见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发:打开 | 
下列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 
| B.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 
| C.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 
| D.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疑以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常常急人之急,借此来供养自己。 | 
|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 
|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的后果,坚持收留一位孕妇,并事后不要报答。 | 
|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 
翻译划线句。 
(1)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2)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各题。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瑀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一见异之,因屏人呼上座,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大举南侵,五道并进,武帝率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长沙宣武王时为梁州刺史,魏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皆惮,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以为止舍。多伐材竹,沉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伐,自是军机多事,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省。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家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果食未尝举箸。尝因醉后取一柑食之,武帝笑谓曰:“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问:消息 | 
| B.一见异之,因屏人呼上座屏:退下 | 
| C.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嘉:赞赏 | 
| D.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直:值班 | 
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①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②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③官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⑤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⑥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 A.①③⑥ | B.③④⑤ | C.①②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僧珍世代居住广陵,家里很贫寒。在梁文帝那里作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魁伟,同僚都很敬重他。 | 
|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 
| C.在吕僧珍任职期间,他堂兄的儿子虽然一直跟随着他,但是以贩葱为业,他在就任南兖州刺史以后,也没让家人放弃贩葱这一职业。 | 
| D.吕僧珍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一人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答:
  (2)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
  答:
  (3)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各小题。
  曹翰,大名人。少为郡小吏,好使气陵人,不为乡里所誉。乾祐初,周太祖镇邺,与语,奇之,以隶世宗帐下。
  及世宗即位,补供奉官,从征高平,参豫谋画。寻迁枢密承旨,护塞决河。世宗征淮南,留铠甲千数在正阳,既而得降卒八百,部送归京师。时翰适从京师来诣,过正阳十数里许遇之,虑劫兵器为叛,矫杀之。及见世宗,具言其事,世宗不悦。翰曰:“贼□困归我,非心服也,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因不之罪。
  宋初,从征泽、潞,还,改济州刺史。乾德二年,太祖亲征西蜀,移刺均州,涧谷深险,翰令凿石通道,师旋以济。时全师雄拥众十万余据郫县叛,谋窥成都,翰率兵会刘光毅、曹彬等讨平之。未几,军校吕翰杀武怀节,据嘉州以叛,翰及诸将夺其城。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师还,迁蔡州团练使。
  开宝二年,从征太原,复为行营都壕砦使。既班师,会河决澶州,令翰董其役,翰出银器助役,沉□乘白马以祭;复决阳武,再护役,皆有成绩。将征江南,命翰率兵先赴荆南,改行营先锋使,进克池州。金陵平,江州军校胡德、牙将宋德明据城拒命。翰率兵攻□,凡五月而陷,屠城无噍类,杀兵八百。
  翰在郡岁久,征敛苛酷,政因以弛。上以其有功,每优容之。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诏遣御史滕中正乘传鞫之,狱具,当弃市,上贷其罪,削官爵,流锢登州。
  翰阴狡多智数,好夸诞,贪冒货赂,饮酒至数斗不乱。每奏事上前,虽数十条,皆默识不少差。尝作《退将诗》曰:“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翰直禁日,因语及之。上悯其意,故有银钱之赐。咸平元年,赐谥武毅。
  (选自《宋史·曹翰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使气陵人陵:欺凌 | 
| B.翰令凿石通道,师旋以济旋:凯旋 | 
| C.进克池州克:攻克 | 
| D.狱具,当弃市狱:案件 |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贼□困归我,非心服也
  ②沉□乘白马以祭
  ③翰率兵攻□
| A.①若②其③之 | B.①以②其③也 | 
| C.①若②所③也 | D.①以②所③之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 
| B.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 
| C.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 
| D.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即位后,补任他为供奉官,负责堵塞黄河决口。 | 
| B.曹翰怕在正阳十几里处遇到的降卒抢劫兵器叛乱,就假称诏令杀掉了他们。 | 
| C.黄河在澶州、阳武决口,曹翰管理督办,成绩不斐。 | 
| D.曹翰在地方任职,暴虐违法,赵光义念他有功,多次宽宥他的罪过,最终把他流放禁锢在登州。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因不之罪。
  ②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
  2.赵光义称赞曹翰智勇无双,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 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诛周主之罪诛:声讨 | 
| B.敝兵劳众敝:疲惫 | 
| C.顾争于戎狄顾:反而 | 
| D.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广:扩充 | 
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争名者于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B.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C.以因 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 | 
| D.不如伐蜀之完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秦国当时的主攻方向问题,张仪与司马错展开争论。辩论双方在论证各自主张时,都紧扣“利弊”二字,阐明自己的观点。 | 
| B.张仪力主“伐韩”。出兵三川,进逼周室,“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一举称霸,功大利近。 | 
| C.司马错认为伐蜀“易”而有利,伐韩“危”而多弊,立论坚实,分析透辟,很有说服力。 | 
| D.二人的论辩风格大相径庭:张仪沉着冷静,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纵横家风采与司马错蹈空踏虚,高谈阔论,词语华美,颇具诱惑力的政治家风范,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译文:
  (2)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2分)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①劬(qú):劳苦。②夏:亦作“榎”,木名。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蓄甘脆饵诚饵:给……吃 | 
|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 
|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 | 
|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张常客豫,遂家焉于是余有叹焉 | 
| B.见其指已破,履已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C.妻为北兵掠去吾属今为之虏矣 | 
| D.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 A.①③④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 
|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 
|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 
|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 按:追究,查办 | 
| B.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 遣:发配 | 
| C.不肯偿所逋 逋:拖欠 | 
| D.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 挠:阻止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鼎“强直不可挠”的一项是 ( )
 ①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②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③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④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⑤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⑥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
|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④⑤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 
| B.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 
| C.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 | 
| D.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译文:
 (2)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