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见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选自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周:接济,救济 |
B.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被:遭受 |
C.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脱:推脱 |
D.见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发:打开 |
下列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
B.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
C.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
D.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疑以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常常急人之急,借此来供养自己。 |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的后果,坚持收留一位孕妇,并事后不要报答。 |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
翻译划线句。
(1)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2)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酒泉烈女庞娥亲者,禄福赵君安之女也。君安为同县李寿所杀,娥亲有男弟三人,皆欲报仇,寿深以为备。会遭灾疫,三人皆死。寿闻大喜,请会宗族,共相庆贺,云:“赵氏强壮已尽,唯有女弱,何足复忧!”防备懈弛。
娥亲子淯出行,闻寿此言,还以启娥亲。娥亲既素有报仇之心,及闻寿言,感激愈深,怆然陨涕曰:“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焉知娥亲不手刃杀汝,而自侥幸邪?”阴市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
比邻有徐氏妇,忧娥亲不能制,恐逆见中害,每谏止之,曰:“李寿,男子也,凶恶有素,加今备卫在身。赵虽有猛烈之志,而强弱不敌。愿详举动,为门户之计。”娥亲曰:“父母之仇,不同天地共日月者也。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夜数磨砺所持刀讫,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家人及邻里咸共笑之。娥亲谓左右曰:“卿等笑我,直以我女弱不能杀寿故也。要当以寿颈血污此刀刃,令汝辈见之。”
遂弃家事,乘鹿车伺寿。至光和二年二月上旬,于都亭之前,与寿相遇,便下车扣寿马,叱之。寿惊愕,回马欲走。娥亲奋刀斫之,并伤其马。马惊,寿挤道边沟中。娥亲寻复就地斫之,探中树兰,折所持刀,寿被创未死。娥亲乃挺身奋手,遂拔其刀以截寿头,徐步诣狱,辞颜不变。时禄福长汉阳尹嘉不忍论娥亲,即解印绶去官,弛法纵之。娥亲曰:“仇塞身死,妾之明分也。治狱制刑,君之常典也。何敢贪生以枉官法?”乡人闻之,倾城奔往,观者如堵焉,莫不为之悲喜慷慨嗟叹也。
守尉不敢公纵,阴语使去,以便宜自匿。娥亲抗声大言曰:“枉法逃死,非妾本心。今仇人已雪,死则妾分,乞得归法以全国体。”
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并共表上,称其烈义,刊石立碑,显其门闾。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皇甫谧《烈女传》,略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闻寿此言,还以启娥亲 启:禀告 |
B.岂可假手于人哉! 假:借助 |
C.(李寿)防备懈弛 懈弛:松懈 |
D.及闻寿言,感激愈深 感激:感谢,激动 |
下列六句话分为两组,分别表现娥亲“烈义”一组的是 ( )
①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
②阴市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
③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
④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
⑤与寿相遇,便下车扣寿马,叱之
⑥乞得归法以全国体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⑤ | D.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寿是一个横行乡里的恶霸,从他身上可以推知当时社会上的地主恶霸嚣张跋扈到了何等程度。 |
B.李寿聚族相庆,激发了娥亲将内心的伤痛变成复仇的愤恨,并付诸行动;文中详细描写娥亲决斗李寿前的准备,这是为下文蓄势。 |
C.本文将娥亲杀李寿的过程写得惊心动魄,酣畅淋漓,一个刚烈女子的性格便突显在读者面前;语言简练,情节起伏波折。 |
D.文章中还写到了福禄长“解印绶去官”和守尉要娥亲逃匿等情节,揭露了当时官吏徇情枉法的阴暗面。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也。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人褊衷,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矣!”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四库全书》本《宗子相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书中情意甚殷殷:深切 B.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语:教导
C.他日来,幸亡阻我也亡:不要D.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间:从小路,取道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B.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C.长者谓仆能之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0.下面的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书信的主体部分是作者与刘一丈谈论“上下相孚”,可以看出刘一丈给宗臣的信中,是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相教诲的,宗臣在这个问题上深有感触。
B.文中描写了作为“客”的小官僚。作者写了他的两次干谒和拜谒后的情态,从不同角度透视了他的灵魂,寥寥数语就将“干谒者”的媚相、狂相栩栩如生的表现了出来。
C.作者刻画的另一形象便是作为权势代表的“相公”,将“权者”贪污纳贿、骄横虚伪、卖官鬻爵的傲相、伪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最后写了自己与“权门”“长吏”的相孚,展示刚正不阿,不向权势豪门低头的骨气,与那些专事干谒求进的官僚形成鲜明对照。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
亦心畏相公厚之矣。
(2)每人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矣!”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龙湫①记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②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注:①大龙湫:又名大瀑布。在雁山西谷。②石矼:石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苦雨积日夜积:积累,即连续的意思 |
B.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又 |
C.水下捣大潭捣:冲击 |
D.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牵连:联系在一起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B.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C.又折而入东崦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
D.乃解衣脱帽著石上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本文记述了大龙湫在涨水季节和枯水季节的不同景象。涨水季节,瀑布从天而降,轰然如万人擂鼓,壮丽异常;枯水季节,“渤渤如苍烟,乍小乍大”,另有一番情趣。 |
B.本文第一段主要抓住大龙湫瀑布无比壮观的特征来描写景物。一方面从听觉出发由远及近写瀑布的声响;另一方面从视觉出发先整体后局部写瀑布的形状。 |
C.作者描写大龙湫瀑布,既用比喻、夸张等直接描写了大龙湫本身的壮观,又通过游人对大龙湫的感受来加以衬托,使人读后有一种变幻莫测、美不胜收的感受。 |
D.作者语言简练,描绘生动,寥寥几笔,就神形毕肖地写出潭中斑鱼恰如避世的自己一般的悠闲淡雅情态。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都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及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既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迨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寿州城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来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史记•春申君列传》)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谒归,故失期失期:过了期限 |
B.今妾自知有身矣有身:怀孕 |
C.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承间:趁着机会 |
D.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 |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
B.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
C.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D.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 |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申君本对楚王很忠诚,千方百计想让他有一个继承王位的儿子,但在私欲的驱使下,参与蒙骗了考烈王,最后招致杀身之锅。 |
B.李园和女弟劝说春申君时,先是分析了考烈王无后对春申君和不利因素,后用共同推翻楚考烈王来诱惑他,最后终于打动了春申君。 |
C.楚考烈王十分信赖春申君,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李园的女弟,后将她生下的儿子立为太子。 |
D.李园本来就想借春申君来谋取私利,一旦阴谋得逞,就对可能构成自己某种威胁的春申君下了毒手。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高司谏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予友尹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抑天子骤用不贤之人?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再至京师再:第二次。 |
B.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决:断定。 |
C.便毁其贤以为当黜黜:贬黜。 |
D.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骤:屡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②卒之东郭墦间 |
B.①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②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
C.①惧饥寒而顾利禄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
D.①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表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佑年间,范仲淹讥讽时弊,被贬谪外地。高司谏却附声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激于义愤,撰文斥责高司谏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 |
B.本文开篇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
C.作者列举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司谏的“默默”都是失职,怒斥他是“君子之贼”。 |
D.文章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疾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