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4)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材料二  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材料三  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
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我是后者。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变。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你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摘编自【美】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军事行动”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世界近代历史影响深远。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分)
(2)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6分)
(3)简要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6分)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中,钢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1.7万吨, 1860年增至380万吨,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总和的一倍。
(1)1740—1860年英国生铁产量为何增长如此迅猛?
材料二:1860—1913年,美国生铁产量由84万吨增至3140万吨,钢产量由1.2万吨增至3180万吨,成为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
(2)1860—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国钢铁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什么问题?
材料三: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1957年增至535万吨,1958年达到1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仅有800万吨。
(3)1949—1957年,我国钢产量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957—1958年,我国钢产量为什么差不多翻了一番?1949年以来我国钢产量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4)1949—1958年我国钢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00
5600
31
510
1912—1919
600
13000
75
1625

材料三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性质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1)读材料一回答: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二反映的现象对图一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内部原因。
(3)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读材料三,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种最根本的缺点,使得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那就是:在后者中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反之,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则不过是些卑鄙的阴谋家;当他们一旦爬了上去之后,就只能向公众暴露他们的不称职。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远法三代,近采秦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进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基本观点。他是如何以选官为例解释这一观点的?
(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在选官方式上与卢梭的主张有何不同?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19分)消费文化决定于经济发展,也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5世纪至15世纪
中世纪
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现代前期
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居民生活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食”消费,20世纪末,“食”消费开始让位于“衣住行”,并且“衣食住行”的档次和质量也在提高。
——2002-11-08中华网新闻中心
材料三高盛集团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消费奢侈品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且,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经历了多年的消费压抑后,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的消费热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但从一开始,我们的消费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就夹杂异化的“基因”即炫耀性消费——通过购买一些商品以显示自己的财富,从别人的赞扬和嫉妒中,得到虚荣的满足。在发达国家,人们用于奢侈品消费的一般占个人收入的4%左右。而在中国,一些人敢把40%的收入花在购买奢侈品上。很多人的自身财富甚至不足以支撑奢侈品的消费。
——2011年04月08日 22:50经济观察报
(1)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有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