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5年浙江卷自选模块10)“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中摆着皇帝的九龙金漆宝座,两侧有六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巨柱,六个龙头都向内望着中央的宝座。宝座正上方的藻井内金龙盘卧,龙头下探,口衔宝珠(见下题图)。这宝珠是一颗大铜珠,名为“轩辕镜”,以示皇帝为轩辕黄帝的正统继承者。
——摘编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材料二  2002年,故宫实施大规模维修工程,所有修复技术都严格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艺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同年,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1)材料一介绍的是故宫哪座建筑?概述该建筑的特点与功能。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两个实例分别侧重体现了哪一保护原则。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我国粮食产量表:

年份
1959
1961
1978
1984
粮食总产量(亿斤)
3400
2950
6000
8000
人均约(斤)
500
440
580
800

(2)指出材料二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材料三:……在土地纲领上,应把重点移到雇农代表苏维埃.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单独组织贫苦农民代表苏雏埃.把各大田庄(其面积约100俄亩至300俄亩,根据当地条件和其他条件由地方机关决定),由雇农代表进行监督,由公家出资经营.
——《土地法令》
(3)材料三是俄国在某一时期颁布的一份土地法令,它对这一时期有俄国革命有何意义?
材料四: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指出罗斯福颁布上述新政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农历以天干地支纪年,每六十年一轮回。2014年是农历的甲午年,历史上的甲午年先后多次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十四年( 1834),英国贵族、上议院议员、海军高级将领律劳卑出任驻华商务监督,奉命以查办商务名义来到中国.六月,他乘船抵达澳门,后又直驶广州。照惯例,英国商人只许在澳门居住,欲入广州,需先经税关批准,但律劳卑无视中国规定,擅闯广州。广总督卢坤闻知,下令“封舱”,中断中英贸易。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第一个甲午年时中国对外关系的状态?
(2)梁启超曾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对这一“甲午年”评价的合理性。
材料二: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的宪法颁布于哪一年?其依据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该宪法序言所体现的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世界体系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力量与利益的博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24年
英普条约规定两国关税平等
1825年
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国门洞口”
1849年
英国废除《航海条约》,并完全征服印度
拿破仑三世时期
法国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1860年
英法签订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根据人民版《历史 必修2》整理
材料三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有些最惠国条款明文把第三国写作“其他基督教国家”。
——《“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形成世界市场的主要条件。
(3)材料三反映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有何变异?结合19世纪中期中英贸易关系中的相关史实,从经济角度说明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两重影响

正在热播的政论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再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1918年
材料二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义。……这个历史特点,并不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有了的,而是在后来,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毛泽东《新民主义主义论》1940年
材料三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Bolshevism胜利”指的是什么事件?怎样理解该事件是“天下惊秋的一片桐
叶”?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一文意味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求救国之道上发生的重大转变。
(2)从任务、性质、领导者、前途四方指出中国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特殊”之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革命出现这种“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主要表现。(从加重号角度回答,4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国投降后,美、苏、英、法四国在德国纽伦堡组建国际军事法庭。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法庭开始对22名纳粹分子进行审判。10个多月共开庭400多次,听取或阅读了200多名证人的证言、证词。根据确凿证据和国际法则,1946年9月30日法庭宣布:判处12人绞刑、3人无期徒刑、2人20年徒刑、1人15年徒刑、1人10年徒刑。纳粹党领导机构、纳粹党卫军、国家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为犯罪组织。
日本投降后,中、美、英、苏、法、加、新、澳、荷、印、菲等11个国家,在东京设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审判。从1946年5月3日到1948年11月12日,共开庭800多次,有400多位证人出庭作证,近800位证人提供供述书和宣誓口供,受理证据4000多份,英文审判记录近50000页;判决书长达1200多页,连续宣读了9天。最后判处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绞刑,16名甲级战犯无期徒刑,2名甲级战犯分别判处20年和7年有期徒刑。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共同特点。
(2)纽伦堡审判中的首席检察官罗伯特·杰克逊所说:对全世界来说,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儆戒未来。与巴黎和会相比,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具有怎样的意义和教育价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