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来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

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

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

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

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4分)
吴冠中的“艺术之路”陈鲁民
①刚刚仙逝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在央视《大家》上谈艺术时说,“艺术只有两条路:小路,娱己娱人;大路,震撼人心。100个齐白石抵不了一个鲁迅。”
②吴冠中先生的见解很新颖,很有见地,对我们颇有启发。按他的分类,大部分的艺术家都是在走“小路”,用其艺术作品来娱乐大众,给人以美的享受,譬如像齐白石那样的画家,花鸟虫鱼栩栩如生,诗、画、篆合为一体,巧夺天工,美不胜收。还有一些艺术家在走“大路”,他们的艺术作品也很美,但更重要的是能震撼心魄,感动心灵,譬如像鲁迅那样的作家,读他的作品能引起我们思想的共鸣,能在我们心中掀起波澜,能激起我们反抗旧恶势力的勇气。平心而论,这两类艺术家都不可或缺,其艺术成就都是值得景仰的,我们既喜欢齐白石的花鸟虫鱼,更欣赏鲁迅的匕首投枪。
③相比较而言,走艺术小路要容易一些,一个投身艺术者,只要潜心钻研技艺,坚持不懈,假以时日,总是会成功的;而走艺术大路,除了需要同样的钻研、苦练、博采众长、殚精竭虑外,还需要思想的激烈斗争,观念的猛烈冲击,理性的高度升华,有一个痛苦的煎熬过程。走“大路”的鲁迅先生谈到自己的写作时就说过:“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以为快活。”
④用吴冠中先生的标准来衡量,如果说画家陈逸飞的《侍女图》,齐白石的《垂钓图》是娱己娱人的“小路”作品;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列宾的《伏尔加纤夫》就是震撼人心的“大路”作品。如果邓丽君的《甜蜜蜜》、《小城故事》是“小路”作品,那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就是震撼人心的“大路”作品。
⑤推而广之,小说《激流三部曲》、《青春之歌》、《红岩》,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红旗颂》,油画《愚公移山》、《开国大典》、《父亲》,都是曾经“震撼人心”、广有影响的“大路”作品,对于鼓舞士气,凝聚民心,催人奋进,都产生过积极作用和巨大影响,是当代中国艺术的经典作品,彪炳史册,源远流长,不怕其多,唯嫌其少。
⑥虽说大路朝天,各走半边,艺术家们走娱己娱人的“小路”,还是走震撼人心的“大路”,都是其自由,都很需要,都有价值。但纵观中国艺坛,不论是时下的小说、绘画、音乐还是其他艺术界,风花雪月的东西都太多,“震撼人心”的作品则偏少。就说小说吧,虽然每年光是长篇小说就有一千多部出版,但真正能“震撼人心”的作品却寥寥无几。一味地吟花咏月,固然能娱己娱人,但缺乏震撼人心的作品,没有思想的力量,艺术就有“缺钙”之虞,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就无法完成“用优秀作品鼓励人”的历史使命,也不足以支撑我们的现代化大厦。
⑦因而,我们欢迎“小路”作品,更呼唤“大路”作品;我们欣赏齐白石,更崇敬鲁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
请具体解释第⑥段中三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1)缺钙:
(2)阴柔:
(3)阳刚:
“小路”作品与“大路”作品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你读过“大路”作品吗?请说说自己阅读一部“大路”作品后的感受。
吴冠中说“100个齐白石抵不了一个鲁迅”,这话是否有些偏激?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春天是改革家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的白雪。
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

消逝的“放学路上”
王开岭
①“小呀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三十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在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下午四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
②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③就在这时,那首歌突然跃出了记忆,一字不差。
④我觉得像被什么拍了下肩,它就在耳畔奏响了。
⑤这首叫《读书郎》的儿歌,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和红领巾季节。那会儿,它几乎是我每天上学路上的喉咙伴奏,或叫脑海音乐罢。偏爱有个理由:它不像其他歌那么“正”,念书不是为“四个现代化”或“革命接班人”,而是“先生”和“爹娘”……我觉得新鲜,莫名的亲切。哼唱时,我觉得自己就是歌里的小儿郎。甚至想,要是老师变成“先生”该多好啊。好在哪儿,不知道。
⑥那个黄昏,当它突然奏响时,我感觉后背爬上了一只书包,情不自禁,竟有股蹦蹦跳跳的念头……
⑦从前,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
⑧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
⑨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学路上。
⑩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乃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我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铮铮响,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最甜、谁家树上新筑了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
⑪对成长来说,这是最肥沃的土壤。
⑫很难想象,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页码,童年还剩下什么呢?
⑬于我而言,啥都没有了,连日记都不会写了。
⑭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
⑮他们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像贵重行李。
⑯我暗暗为自己的童年庆幸。如果说我们那一代尚可叫作露天童年、旷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的孩子,则是()童年、()童年、()童年了。
⑰面对现代街区、路途和现实的社会环境,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轻易交出去了,不允许童年有任何闪失。
⑱就像风筝,从天空撤下,把绳剪掉,挂在墙上。
⑲再不用担心被风吹跑,被树刮住了。翅膀,就此成为传说和纪念。
⑳或许,你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情景了——
21一群像风筝一样在街上晃荡的孩子。
22我终于想起来了,《读书郎》的词、曲,作者乃同一人。
23宋扬,湖北人。此歌生于1944年。
读完全文,你感觉标题中的“放学路上”具体指什么?它为何会消逝?
赏析第⑩段的划线句。
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⑯段的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童年、()童年、()童年
本文以歌曲《读书郎》开始,又以《读书郎》结束,结尾处,更是意味深长地说“此歌于1944”而不是“于1944”,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韩剧告诉我们怎样读书
①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后,不仅“炸鸡和啤酒”成为流行生活方式,就连剧中出现的图书也成了观众的枕边书,男主角书房中常常阅读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在一些城市的书店中便遭读者抢购。
②《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出自美国作家凯特·迪卡米洛,讲述了一只名叫爱德华·图雷恩的瓷兔子的故事,告诉读者即使是一颗极易破碎的心也可以失去爱、学会爱而又重新得到爱。据武汉一家书店负责人介绍,《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已经脱销多日,这本很文艺的书一直受冷落,没想到却被一部韩剧带动销售,现在正等待出版社发货。有的大学生说:“韩剧的推荐让我关注这本书,剧中的情节将书包装得很吸引人,很唯美。”出版界人士纷纷感慨:原来偶像剧也能引领阅读!
③的确,仔细盘点近年流行的韩剧,我们会发现隐匿其间的阅读情节到处可见,图书馆、书店场景经常出现,韩剧里男女主人公独处消遣的时候在看书,等人的时候看书,无聊的时候看书,不想被打扰时戴着耳机看书,因为感情问题翻开书而若有所思,情侣最温馨的画面是一个枕着另一个的腿看书……这样的剧中情景,不仅构成了主人公生活和现实的背景,也为剧中人物产生美好的爱情营造了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韩剧中的这一阅读现象,让网友观众发帖感慨:韩剧中男人心情不好就看书,国产电视剧男人心情不好就抽烟……
④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我们国产剧中阅读场景很少,这与我国现在进入消费经济时代有关。读书的人比以前少了,电视剧的导演、编剧为盲目迎合观众,就只能安排剧中人物购物、娱乐、消费。因此,为加强审美和教育的意义,专家呼吁国产电视剧应多些读书场景,少些抽烟镜头。
⑤这样的阅读的话题,由一部时尚电视剧引发,从而思考阅读之于我们的精神和生活的重要和美好,这的确令人感慨。这说明,电视流行文化,不仅制造文化消费的时尚,而且还制造文化的时尚,读书的时尚。
(原文有删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产电视剧其实也有很多读书的场景,1990年电视剧《围城》热播时,很多人都去买这本书,而如今的国产剧中则“阅读场景很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倾听黄河
李雪峰
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们的眉发和呼吸。
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们的耳鼓汹涌而来。
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
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的滔滔不息的黄河!
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轰轰作响的岩石上,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颤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
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灵性的,就像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黛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
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舨,只是欸乃欸乃地漂着。有缠绵的渔歌月光似地飞落过来,那歌声轻柔,淡泊,含着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样地婉转着。
我们一直站到月落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谛听着。
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美。
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
[注] ①欸乃:象声词。开船的摇橹声。
本文写了黄河的两种声音:一种是的声音,另一种是的声音。(摘选原文词语填空。2分)
选文第1段画线句描写的对象是月亮和星星,并没有涉及黄河的形象和声音。这个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从第6段或者第8段中任选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写出本体和喻体,并加以赏析。
作者在文末表达了自己的感触:聆听黄河的声韵比见到黄河更深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产生这种感触的原因。
作者在文中说黄河“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请写出一组表现黄河神韵的唐诗或者宋词名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