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泰戈尔(印度)的《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 “……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说明当时世界文学发展的特点是
| A.东方文化开始赶超西方 |
| B.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
| C.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认 |
| D.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
《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建国初期,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扫盲教育的开展 |
|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左倾错误扩展到教育界 |
| C.“文革”期间,教育发展的停滞 |
| D.1977年人们对恢复高考的迫切心理 |
2014年是甲午年,在最近的两个甲午年(1894、1954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及其影响,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下列对这两个甲午时期的概括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中国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
| B.中国政治民主探索开始;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
|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具规模 |
| D.中国救亡探索模式转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探索的开始 |
《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到:“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 A.国民革命调动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 |
|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个阶层人民积极性 |
| C.抗日战争促使了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 |
| D.抗日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
右图是北洋政府时期,农商部按照当时颁布的《商标法》办理注册的第一号商标“老兵船”。此举措不能反映北洋政府
| A.对国货品牌发展的关注 |
| B.用法律手段来保护企业 |
| C.对发展海军事业的重视 |
| D.鼓励实业在中国的发展 |
史学家金冲及在谈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时认为,“民国”不只是换了一块招牌,更多的它给民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指
| A.从传统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
| B.从臣民到国民的自我认同 |
| C.从“奴才”到“公仆”的变化 |
| D.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