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时代所提出的挑战的回应。……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以及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出现了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官僚贵族“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使劳动人民“日削月胺、寝以大穷”。
——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三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的“生活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以此说明两位思想家作出“回应”的各自的目的。(5分)
(2)据材料二,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别指出其目的。(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 ……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材料二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l8.9%,1952年达到35. 4%,为各科学生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 2%。1953 - 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
材料三为庆祝全国科学会套的胜利召开.1978年3月l8日发行《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一套,共三枚。上图中自左至右为:第一枚,科学的春天;第二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1)据材料一和图1、图2,归纳新中国初期扫盲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其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并分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对建国初期的社会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历史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忽必烈汗不断建造适于远航的大船,便于装载重负荷的货物,还修建港口,供货物搬运。蒙古人推广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学会制作精密的航海图。从中国南方的刺桐港(泉州)到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这条线路成为远东和中东的主要航线。
——《元朝经济史》
材料二江南市镇作为一个工商业中心,其人口结构不同于乡村,号称“工贾艺术杂处”,……在市镇上,最有势力的是那些牙行一——花行(棉花牙行)、布行、丝行、绸行、米行等,以及仰食于牙行的领投业(领头业,中介掮客),脚行脚夫(搬运业),还有从事打行(打降)、白赖(白拉)的市井流氓。其次就是沿着大街小巷开设的数以百计的各行各业的店铺,他们与牙行一起形成由老板与伙计组成的商人群体,即所谓坐贾。此外还有行商,即从全国各地来此贩买丝绸、棉布、粮食等商品的客商,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商帮与会馆聚集起来的商人群体。再次是各种作坊——机坊、炼坊、染坊、踹坊以及其他手工业作坊,由作坊主与雇工构成的工人群体。当然也有聚居于此的士夫夫,以及市镇周边的亦工亦农的农业人口。
——《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海外贸易的基本状况。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兴起的经济背景。
(3)据材料三提供的地图和所学知识,谈谈“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日本投降后,美国针对日本的“大东亚圣战”说,提出了“太平洋战争史观”,以澄清民众对战争的“模糊观念”。“太平洋战争史观”的主要观点圈定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日本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始于九一八事变,经七七事变到最后发动太平洋战争,对外战争是连续性的。⑵日本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在中国。⑶美国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最大贡献”。 ⑷以军部为中心的军国主义是侵略战争的主要责任者,天皇、宫中派(天皇身边的重臣)、财界、舆论界等属于“稳健派”,是军国主义的“对立势力”。 ⑸强调日本帝国主义者“隐瞒了事实”,“欺骗了民众”。
请回答:
①举例说明在“大东亚圣战”中,日本帝国主义者“隐瞒了事实”,“欺骗了民众”。(4分)
②你如何理解美国的“太平洋战争史观”?(1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五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①材料一、二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
②据材料三、四,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③材料四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据此有的同学说辛亥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请评价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④按照材料五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由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宣布这一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大抗议书》(1641年12月1日呈送国王)
材料二 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里,总会有一些人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来保护人权。于是,人们订立契约,建立政府。但是政府的权力不能太大,必须依法行事,必须实行分权。
材料三 自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而是指定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久而久之,英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会议成为一种政治惯例。他当政期间,英国的内阁制形成,之后进一步完善,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国王与议会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矛盾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最终解决的?
②材料二体现了洛克民主思想的哪些政治原则?
③据材料三概括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特点。
④据以上材料概括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基本历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