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 ……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材料二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l8.9%,1952年达到35. 4%,为各科学生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 2%。1953 - 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
材料三 为庆祝全国科学会套的胜利召开.1978年3月l8日发行《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一套,共三枚。上图中自左至右为:第一枚,科学的春天;第二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1)据材料一和图1、图2,归纳新中国初期扫盲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其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并分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对建国初期的社会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历史背景。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今中外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重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及当前我国政府由于关注民生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哪几次重要的税费改革(不少于三次)?并简要说明这些改革的内容及其所起的共同重要作用。
(5)在世界近代史上,法、美、日三国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各给他们本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6)比较中外土地问题的解决,可以得到什么重要启示?

举国上下都很关心 “三农”问题,这是国家生活的重大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自2006年1月1日起取消农业税是历史性的变化。
(1)请说出唐朝政府在前期和中后期分别实行了怎样的赋税制度?征税标准有何变化?它们对经济发展和缓和社会矛盾有何积极作用?
(2)列举出明朝、清朝实行怎样的赋税政策?这两项政策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3)2006年起免征农业税是我国当前农村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请分析其现实意义。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纷争的年代,孟子满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理想,用游列国,上说国君,提出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应推行“仁政”。“仁政王道”必须与广大民众的利益相连,关注民生,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实现社会和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其三民主义所以比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要优越,正在于它有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民生主义,“本党的民生主义,是有办法的,这个办法就是平均地权。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制定了《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障海》《美国劳工关系法》等一系列法律。
——摘自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孟子是怎样阐述“仁政”思想的?并简述唐太宗实践孟子政治思想的效果。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具体内涵,并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思想的社会原因和个人认识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是怎样调整美国社会利益分配和阶级矛盾以促进社会相对和谐与发展的?
(4)综合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汉武帝时期人。公元前139年,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1)张骞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依据。
材料二
(2)丝绸之路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通道。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的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向世界传播了哪些重大文明成果?(请从物质交流、生产技术和科学发明方面各举一例。)
材料三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圈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南开大学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3)中华文化圈大约形成于中国古代哪一朝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采取“内安诸夏,外抚四夷”的策略,积极同海外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郑和则是忠心耿耿地执行朱棣“宜德化而柔远人”对外和平友好政策的外交使者。他以文明古国的风度和卓越的见识,尊重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地方风俗习惯。郑和所体现的和平友好诚意和他超凡的外交才智,深受亚非各国的信任与欢迎。作为我国历史上走向世界的先驱,其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于:提高了明王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发展了明朝与海外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华侨开发东南亚的新时代。亚非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各国人民和广大华侨,世世代代对郑和都极为崇敬和爱戴,长期以来对这位举世闻名的友好使者,尊为神明,敬奉崇拜。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过怎样的外交原则?有何重大意义和影响?
材料五 1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1694—1778)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1713—1784)称赞儒学政治,“只需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5)启蒙思想家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文化?这些评价有何特点?结合当时法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具有以上特点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材料:2007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材料一 2007年4月19日上午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了主题为“和谐中原,和谐中华”的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3万多名各界人士前来拜谒。新郑市黄帝故里经过不断修缮整扩及举办一系列拜祖活动,已经日益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轩辕黄帝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缔造者,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黄帝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黄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根脉文化、源头文化。黄帝时代,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问题,诸如制衣冠,造舟车,创文字,教蚕桑,种五谷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黄帝时代的伟大功德,结晶成了黄帝精神,黄帝精神体现的方面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创造”“奉献”“团结”,最后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和”。和谐,这是黄帝时代宝贵精神的结晶,是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黄帝子孙的“传家宝”。
根据历史传说和专家考证,河南新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景仰,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举行盛大拜祖活动的传统。新郑黄帝故里拜祖活动始于1992年,至今已经举办了10余次。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对于推动郑州市文化事业发展、促进对外经济合作交流,推进郑州市经济
社会跨越式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整理于新华网河南频道
材料二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2007年4月19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初三,千里中原,惠风和畅,牡丹争艳。应中共河南省委的邀请,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和夫人连方瑀女士与上万名海内外来宾一起,来到黄帝出生、创业、建都的地方——河南省新郑市,祭拜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
——摘自人民网
请回答:
(1)黄帝精神就是“和谐”,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充满了和谐的成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重要思想是如何体现和谐的?
(2)新时期,党和政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3)近年来,在台海关系方面,加强了民间和政府间的友好往来,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