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第三次议会改革 |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分配及相互之间关系。
材料二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
工业化进程是指从以农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向以工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转变,在近现代史上,实现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自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机的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巨大的动力,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示范。
——摘自《英国工业化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1925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对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
——摘自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毛泽东和党中央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探》
请回答:从材料一、二可看出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苏联相比有何不同?
结合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的历史背景分析,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简要评价苏联的工业化。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工业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综合三段材料看中苏英三国的工业化道路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协调是未来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共同愿望。双赢或多赢更是人类期盼已久的永恒主题。以下材料均选自凤凰卫视百年政论欧阳江河,孔庆东等著《1900-2000世纪末的追问》
材料一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这是中国当时政府跟民众的一次合作,尽管这一合作是被迫的。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学生面对政府大获全胜的运动。这个“唯一”马上产生了一个“第一”。中国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拒绝签署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1)五四运动弘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五四运动初步胜利的结果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材料二中国是联合国当然意义上的常任理事国之一。而联合国的成立和它六十多年卓有成效的工作,表明人类在通常情况下,具有协调合作的理性。
(2)二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何以会提高?联合国是如何协调解决当代世界的国际事务的?(
材料三开国大典之前,《共同纲领》出台,这表明一个广泛的合作刚刚在中国开始。伴随着中国内部的这种合作,还有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还有跟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不合作。
(3)中国当时的内外合作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随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其原因。
材料四合作化,本来是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所创造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却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得到了最广泛的实验。从苏联的集体农庄到中国的人民公社,合作化展现了它斯芬克斯一般的神秘莫测的面貌。
(4)如何理解中苏的合作化展现了它斯芬克斯一般的神秘莫测的面貌?你认为斯芬克斯迷底是如何被揭开的?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空军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致使台湾问题没能及时解决……我们党进一步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并且提到同国民党实行第三次合作。在党的台湾问题新方针指导下,对台工作曾取得一定进展,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对台工作受到严重干扰……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论述。……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实现了历史性第一次“汪辜会谈”。因李登辉和陈水扁“台独”立场干扰破坏,“海协会”和“海基会”中断联系多年……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
材料二……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又发表声明,宣称:“共产党占领台湾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他还公开否定了美国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的立场,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联合国考虑。”
材料三 2008年12月17日报道美国政府15日对台海两岸正式启动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表示欢迎。另外,“美国在台协会”新闻组长暨发言人何志也在昨天就两岸实现“大三通”表示,美国欢迎两岸“大三通”的建立,因为这对于区域和平有帮助。何志说:“美国认为两岸互动的增温,包括台海两岸‘大三通’的实施,对于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有相当程度的帮助。
——东方日报
材料四“我写的是一部抗争与泣血的回归史。‘两岸统一’不是人为的遐想,也不是标语式的口号,而是被生生割裂的海峡两岸发自生命本身的呐喊,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阎延文(《台湾风云》作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台湾问题由来,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概括海峡两岸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2)阅读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对台湾问题态度发生怎样转变?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实际,两岸基本实现“大三通”的意义。
(4)材料四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1912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两个共和国的诞生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各有何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两个共和国的命运有何根本不同?试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
材料二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概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材料二阐述的是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3)材料一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自治,材料二规定在台湾等地实行自治。两者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