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复兴的枢纽,此后,中国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开始发生本质变化,奠定中国大国地位的核心事件是( )
| A.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晤 |
| B.1945年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 C.1949年新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新成员 |
| D.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
“迄今我们还生活在一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拥有一个报酬优厚的、有保障的劳动岗位,所有的人、包括那些没有什么特权的人都能享受社会保障。然而,来自国外的日益加剧的竞争似乎正在危害这些成就,从德国经济中掠走生产和劳动岗位。”对这段话的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 A.作者认为德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
| B.作者认为德国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
| C.作者担心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难以维持 |
| D.作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危害 |
20世纪,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的因素不包括:
| A.近代欧洲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 B.科学技术的发展 |
| C.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的出现 | D.两极格局的结束 |
世界银行2009年初发布报告说,金融危机正使众多发展中国家面临困境,随着发达国家大举投资刺激本国经济,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事实上已消失”,今年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缺口将在2 700亿美元至7 000亿美元之间,这种影响将是长期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
①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
②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加深,经济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③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国外投资依赖性强
④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极度恶化,外资大规模撤出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④ | D.②③ |
当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时,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体现了:
| A.文本制作工序复杂 | B.欧洲各国技术先进 |
| C.各国间的分工合作 | D.欧洲一体化的实现 |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贸易组织于2009年2月9日召集各成员国举行特别会议。这次会议的议题最可能是
| A.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
| B.着力推进区域政治与经济一体化 |
| C.致力于保护成员国的民族产业 |
| D.促进各国市场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 |